2023-08-21
一、被抛弃还是共生
《深海》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九岁的小女孩参宿曾有过幸福的童年,但在三岁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弃她而去,她跟随父亲生活,后来父亲再婚,又有了弟弟,参宿在新的家庭成了一个不被关注的透明人,甚至患上了抑郁症,仍然被爸爸所忽视。她用微笑伪装自己的悲伤,用隐忍讨好大人,把自己包裹在妈妈留下的红色卫衣里。
在一次全家游轮旅行中,参宿因为在雨夜抢救落到船舱上的鱼而不慎滑落大海中,跟随着海精灵来到了深海大饭店并邂逅大饭店的会魔法的船长南河,从而产生了一段奇幻之旅,最终在南河帮助参宿穿越了海洋之眼,走出了内在的执念,重新获得了爱的能力,获得新生。
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小女孩疗愈童年被抛弃创伤获得成长的故事。有这一部分,但从根深的层次来说,不完全。
参宿的生活在三岁发生了转折。三岁是人生关键期,在这个时候一生的脚本基本定型。参宿三岁时许的生日愿望是“永远和妈妈在一起!”
那她的脚本是什么样的呢?
这个愿望又是怎么形成的?
对她的影响是怎样的?我们先从妈妈说起。
电影中说参宿3岁后父母离婚了,母亲离开,后母和父亲都忽视她,重视弟弟。这是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场景,亲妈走了,成了没妈的可怜孩子;后妈一般都是忽视不亲生的孩子。就像就像发生在白雪公主身上的一样,妈妈是完美的好妈妈,永远地离开了我;后妈是恶毒的,时时刻刻要杀死我的。但从象征的意义上说,亲妈后妈都是从孩子的感受得来的。当妈妈不对我那么好的时候就变成了后妈。妈还是那个妈。这是在孩子心理从极端依赖到自主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感觉,从一个完美的世界出来,经历了不完美的抚养过程的直接结果。三岁的时候妈妈对参宿不像以前一样了,她就变成了坏妈妈。这个后妈是不是不喜欢参宿呢?电影中后妈第一次见到参宿说的话是:参宿是好名字。名字代表了一个人,名字是好名字,也就是在说:人是好人,我喜欢。在电影最后,参宿听到妈妈关切、焦急的声音:你醒醒!妈妈一直是原来的妈妈,只是妈妈在我心里的感觉变了。这个时候的妈妈既有好的部分,也有不好的部分。每一个孩子都希望母亲满足他的所有要求,这是一个很美好的幻想。
完美的世界同时意味着极端的依赖。三岁生日是参宿最后一个美好的回忆,在这个生日上,她许下愿望:永远和妈妈在一起。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愿望呢?共生的愿望。三岁的参宿力比多指向母亲,指向过去,希望回到那个完美的子宫,这种和母亲共生的需要推动了她跟随海精灵走向深海,走向深海之眼。深海之眼象征着那种最深处的看见,只能在和母亲完全共生的子宫中才能实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好妈妈是一种完美子宫的象征,它让参宿有了一种无条件地被看到的感觉,我是中心,我无所不能。电影中没有明确说到这个愿望是怎么来的?电影中没有说这个愿望是怎么来的?但是我们可以从电影的其他片段推断一下。这个电影有大量的色彩斑斓、红蓝相间、不断旋转的画面,画面很满,给人一种眩晕感,包裹感,窒息感。这是一个子宫的意象,有抑郁有躁狂,在这样一个子宫里,自我很容易被吞噬。吞噬性的母亲,往往造成孩子对母亲依恋的固着。
参宿是一个好孩子,不争不抢,只是把自己封闭在那件红色连帽衫之内,不和外面的世界接触。在被抛弃感推动下,参宿在生活中的反应模式是选择性看见,只看到她想看到的:被忽视,而对周围的爱和关心选择忽略,如后妈也有爱,拒绝同学的善意邀请。
对于参宿来说,好妈妈的离开带给她被抛弃的感觉,是不是她就是被抛弃了呢?那要看看“永远和妈妈在一起”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愿望?妈妈离开她是不是应该?首先即使是最好的母亲也没用办法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在子宫里的时候,一根脐带提供了胎儿发育所需的营养;婴儿期孩子需要的是吃喝睡和依恋,有妈妈的味道陪伴着自己;随着孩子继续长大,生理需要有一部分可以自己满足,比如可以自己吃饭了,但心理需要在增大,被看到、被理解、被认可等等,这时候妈妈提供满足的能力就不够了。妈妈不是超人,那是不是一个超人妈妈就一定对孩子成长好呢?不是的。在自然界中动物有一种习惯会把长大了的孩子推出家门,让孩子独立生活。妈妈要及时退场。好妈妈不在了,参宿很不习惯,想重新回到那个好妈妈的怀抱,而且这个劲很大。
参宿需要处理的是两种感受一种是妈妈离开带来的被抛弃感,另外一种是“我被抛弃了!”这种信念带来的被抛弃感。这里有一个点需要说明:有被抛弃感不一定有被抛弃情结。参宿被抛弃的感觉是真的,这个被抛弃感的产生和她愿望有关系:永远和妈妈在一起!我认为参宿的情结不是被抛弃的情结,而是共生情结。参宿在南河相处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支持和爱,但是她找妈妈的劲并没有小,依然被情结推动。电影中用黑色、长着很多触角、有着很多眼睛的海精灵做的疙瘩汤带给人们愉悦感和疯狂感,说明对于妈妈味道的依恋停留在感官层面,并没有回到内心。被抛弃情结更关注外面(妈妈),而共生情结更关注自己(我的需要)。影片最后很浪漫,参宿醒来,好像是她的创伤被疗愈了,这个孩子有人爱了,我感觉这部电影就像是导演或者编剧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通过讲故事而被看到了。看电影的人通过看这个故事也看到了自己没有被看到的部分。被看到了有被疗愈,但也认同了这个不被看到的需要,甚至固结了这个需要,人也会被这个需要固结,无法活出生命本来的样子。
深海这部电影能引起这么强烈的共鸣,可能是因为大家心里都有一个不被看到的小孩。我们看这个小孩身上什么需要固着了,不是不共情,也不是不关注情绪,而是不要只关注情绪,只关注情绪是不够的。
二、看到情结背后固着的需要对于成长的意义
一般认为,人的价值感是在关系中建立的,“不被看到”、“没有被好好镜映”影响了稳定自我的形成。意象对话不但关注关系,更关注自己,提出了基本心愿的概念:我为什么来?基本心愿是稳定自我、良好自我感的根,也是生命力的源泉。决定了我是什么,我怎么活?如果我是南瓜,我就是一颗南瓜,没有玫瑰的香味,没有牡丹的富贵,我活的就是南瓜,活出南瓜来就是我生命的意义。满足基本心愿的过程中会遇到负面的情境,造成不能满足的愿望,从而形成情结。
如果意识到了情结背后自己固着的需要,情结的劲就会松下来,不再向外要,而是回到自身。我有一个需要:让所有人都爱我。这个欲望经常遭到挫折,所以经常会很痛苦。在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中,就像电影中的参宿,她感受到了爱,这个不被爱有了疗愈,但是不是感觉到了有人爱我,情结就解开了呢?不是,只是松动一些,情结还在,因为“我想让所有人爱我”背后的需要没有消除,在心理成长中我逐渐认识到,在我潜意识中,有一个信念或感觉,如果不是所有人爱我,我就是不好的,不好的人就无法或者不应该存活,当我领悟了这一点后,我才慢慢放下让所有人爱我的需要,而是回来面对自己的死亡焦虑。
其次解情结的意义就是带着觉察重新原发的创伤体验、重新赋意,前提是反求诸己回到真正的原发创伤情境,所以认同哪个情结很重要。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局限性,都有创伤,都有不满足的时候,上文中说过,有被抛弃感并不一定是被抛弃情结。如果我们认同了自己有被抛弃的情结,情结中的“我是不被爱的”信念推动这个经验不断重复,相同的负面感受不断叠加,最后真的形成了情结。信念是有能量的,这个信念本身就可以构成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就在讲一句话,就像深海的编剧心里有一个“我不被爱”的信念,整部电影都在说:我被抛弃了。只有反求诸己才能回到自己的需要:和妈妈永远在一起,才能回到原发的创伤情境:共生被打断了。回到原发的创伤情境,共情此时此地的感受,同时对自己不合理信念保持觉察,不认同自己被抛弃的模式,不让情结的能量叠加,这是解情结的一个思路。
透过固着的欲望看到自己的需要,而需要是为了实现基本心愿,这个心愿中有爱、希望和承担,这才是真正的化解情结。我有被抛弃感,是因为我是带着爱的心愿来的,没有得到爱或者无法付出爱,和这个世界爱的连接断了,让我有了被抛弃的感觉。
很多人看电影看的是眼泪哗哗地流,是自己不被看到的一部分被投射到了参宿身上,如果看看这个心疼、可怜参宿。这个可怜、心疼的人呢?他/她为什么这么动情呢?这时候体验到的情绪哪些是“参宿”的?哪些是他/她的呢?和弃儿原型相伴出现的常常是母亲原型,给弃儿当母亲,让自己舒服。如果弃儿和母亲搭了勾,对情结来说是加了能量,形成一种闭环的场能量。其他的心理空间好像都不存在了。这时候自己就陷进去了,失去了中立的立场,失去了觉察。
《深海》能打动这么多人,很成功!影片最后说《深海》是献给走过长夜的人,我有怀疑,走过了深夜有疗愈,但情结也许并没有化解。
崔立敏
珍珠级意象对话心理师
常驻北京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国际政治硕士研究生
著有《心灵光合作用》(合著),曾为BTV《XX》谁在说节目特邀嘉宾。意象对话六期、七期全程班学员,王路骋老师周日地面小组三年,以及沙盘游戏治疗C级班、家排等培训。咨询风格温厚、睿智,是一位大象妈妈型的心理师。
心理咨询寄语:你是自己最好的心理医生,我将是你的最好的陪伴。
联系方式:17733614439,
微信:patriciacui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