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9
1966年8月1日,是精神病学家斯图尔特·布朗(Stuart Brown)就任休斯敦贝勒医学院助理教授的第一天。就在这一天,25岁的查尔斯·惠特曼(Charles Whitman)爬到了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塔楼顶端,开枪射杀了46人——谁也不会想到,这位工程学学生、从美国海军退役的神枪手会变成一个杀人狂。布朗临危受命,作为精神病顾问医生参与调查这起重大枪击案件。不久后,他又作了一项小规模的初步研究,采访了得克萨斯州26名谋杀犯。布朗发现,包括惠特曼在内,绝大多数杀人犯都有两个共同点:来自于暴力家庭、童年时从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玩耍。
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即便成年后,人们仍会受益于幼年时的自由玩耍。不过,如果童年时“没有玩够”,孩子会受到多大伤害?对于这一点,科学家们各执己见。毕竟,在过去,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足够的时间嬉戏玩耍,而如今,很少有孩子能享受自由玩耍的快乐。2005年,《儿童和青少年医学文献》(Archives of Pediatrics & Adolescent Medicine)上的一篇报道表明,从1981年到1997年,儿童自由玩耍的时间缩短了1/4。为了让孩子上一所好大学,父母牺牲了孩子的游戏时间,给他们安排了很多课外活动——从幼儿园开始。然而,正是随心所欲的玩耍,才能让孩子更具创造力和协调能力。
很多研究都支持布朗的观点: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如果幼年时“没有玩够”,社交、情感和认知能力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布朗和一些心理学家担心,不让孩子自由玩耍可能导致他们不开心、过于焦虑、社会适应能力差。布朗认为:“如果孩子没有尽情玩耍,后果将不堪设想。”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玩耍同样有助于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当动物玩耍时,它们的肢体语言表明,任何轻咬和摔倒的动作都是善意的、闹着玩儿的。同样地,玩耍也可以教导孩子更好地与人交流。
早在1961年,人们就开始担心,童年时没有尽情玩耍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当年,“国际游乐协会”在丹麦落成,旨在保护儿童拥有自由玩耍的权利,并向全社会宣传自由玩耍的重要性。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随着更多非营利机构在全球建立,自由玩耍的重要性受到更广泛关注。这些组织呼吁人们重视玩耍的价值,强调对不能尽情玩耍的担忧。这些机构包括美国童年联盟(Alliance for Childhood)、玩耍研究协会(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lay)以及布朗在加利福尼亚卡梅尔瓦利建立的美国国家玩耍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Play)等。
现在,孩子们经常要踢足球、玩拼字游戏,科学家为什么还要担心,这些游戏以及其他组织性强、规则完善的游戏会吞噬自由玩耍的时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安东尼·D·佩莱格里尼(Anthony D. Pellegrini)认为,有规则的游戏当然很有趣,能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增强他们的集体凝聚力,是获取各种经验的重要渠道之一。但“游戏事先设定了规则,人们必须遵守,而玩耍没有规则,因而能够激发孩子更多的创造性反应”。
自由玩耍是由孩子发起并不断创新的。玩耍可能会涉及幻想,如假扮医生或公主,玩过家家;也可能会假装打架(主要是男孩子),几个孩子抱在一起扭打、翻滚,并且要不断变换角色,这样谁都不会总是赢家或输家。自由玩耍跟动物王国中的玩耍极为相似,这也说明玩耍有着重要的进化基础。
如果玩耍能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不能尽情玩耍就会阻碍社交能力的提高——这得到了相关研究的证实。美国密歇根州伊普西兰蒂的高瞻教育研究基金会曾针对贫困儿童和成绩较差的儿童进行了一项研究。1997年,基金会的科学家在发表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相比那些始终有老师教导、孩子不能自由玩耍的幼儿园,以自由玩耍为主导内容的幼儿园培养出来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数据显示,到23岁时,曾就读于教导型幼儿园的孩子中,超过1/3的人都犯过重罪,而曾在玩耍型幼儿园学习的孩子,只有不到1/10的人犯过重罪。此外,玩耍型幼儿园的孩子成年后,只有不到7%的人有过被停职的经历,而教导型幼儿园的孩子长大后,1/4以上的人都被停过职。
动物研究认为,如果剥夺孩子自由玩耍的权利,他们长大后社交能力可能较差。1999年,《行为大脑研究》(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大鼠最爱玩耍的发育阶段 (出生后4~5周),将它们隔离,此后再与其他大鼠相遇时,它们的活跃程度明显不如未曾隔离过的大鼠。2002年,《发育心理生物学》(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雄性大鼠幼年时曾被隔离,当遭到强势雄性大鼠的不断攻击时,它们不会像正常大鼠那样躲避。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究竟是它们被剥夺了玩耍的权利,还是与社会隔离?
释放压力
研究显示,玩耍对儿童的情绪健康也起着关键作用。这可能是因为,玩耍能帮助他们顺利摆脱焦虑和压力的困扰。1984年,《儿童和青少年医学文献》刊登了这样一篇报告:研究人员通过观察74名三四岁儿童第一天去幼儿园上学时的表现,比如是否会央求父母留下、手掌出了多少汗等,来评估他们的焦虑程度。研究人员把孩子分为焦虑型和非焦虑型,将他们随机分成四组。一半孩子会进入一个装满玩具的房间,他们可以独自或与同伴一起玩耍15分钟;其余的孩子只能单独或与同伴坐在一张小桌前,听老师讲故事,时间同样是15分钟。
随后,研究人员又重新评估了孩子们的焦虑程度。此前被认为是焦虑型的孩子,玩了15分钟玩具后,焦虑情绪的缓解程度是听故事的孩子的两倍(当然,非焦虑型孩子就更不会焦虑了)。有趣的是,相比那些与同伴一起玩耍的孩子,独自玩耍的小孩的情绪更为平静。研究人员推测,孩子独自一人时,很容易创造出富有想象力的玩耍方式,这可以使他们产生更多幻想,利于他们应对当前困境。
一项研究发现,玩积木的小孩在语言能力测试上要比不玩积木的小孩得分高。这可能是因为玩积木的小孩在一些无益活动(如看电视)上花的时间减少了。但不管怎么说,玩积木总是有益于小孩的。
然而,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多少因果关系?佩莱格里尼对此表示质疑:“玩耍的作用是什么?它是孩子学习新东西的首要机制——只有先玩耍才能获得各种技能?抑或,它只是孩子们不断练习和巩固各种新技能的手段?”他认为,尽管没人知晓确切答案,但“无论哪种可能性成立,玩耍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有益的”。
2007年,发表于《儿童和青少年医学文献》的一项研究显示,玩耍似乎还有助于语言能力的发展。研究中,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给受试组中一岁半到两岁半的孩子每人一盒积木,而对照组中相同年龄的孩子则没有积木。这些孩子都来自于中低收入家庭。研究人员要求家长们跟踪观察孩子玩耍的频率。6个月后,研究人员测试了孩子的语言能力,结果显示,玩积木的孩子成绩显著优于没有玩积木的孩子。不过,研究人员不能肯定的是,语言能力的提高仅仅是因为孩子们玩了玩积木吗?毕竟,在玩积木的同时,他们参加无益活动(如看电视)的时间也减少了。
但是,玩耍为什么会使孩子更优秀呢?动物研究人员相信,玩耍能训练孩子应对意外情况的能力。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进化生物学家马克·贝科夫(MarcBekoff)认为,“玩耍就像个万花筒”,具有随机性和创造性。他还认为,从根本上说,玩耍能提升孩子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当他们遇到意外情况或处于新环境时,将更具竞争优势。美国塔夫特大学儿童发育专家戴维·埃尔金德(David Elkind)等儿童心理学家都认同这种观点。埃尔金德认为,玩耍是“儿童的一种学习方式”,“没有玩耍,儿童就会错过不少学习机会”。
既然玩耍如此重要,如果孩子没有足够的时间玩耍,结果会怎样?虽然没人知道答案,但很多心理学家都对此表示担忧。由于玩耍具有一定的风险——玩耍中的动物警觉性较差,容易遭到捕食者袭击,因此玩耍行为很可能赋予了动物某种生存优势,它才会不断进化并延续下来。贝科夫说:“如果玩耍不重要,它就不会进化出这么复杂的形式。”
事实上,玩耍具有悠久的进化史。新皮层(neocortex)是与高阶思维(higher-order thinking,如有意识的思维和制定决策等)有关的脑区。去除了这一脑区的大鼠仍能正常玩耍,这说明玩耍的动机来自于脑干。而早在哺乳动物进化出现之前,脑干就已经存在。潘克赛普曾在1994年主持相关研究,他解释说:“这意味着与玩耍相关的主要神经回路位于非常古老的脑区,而且还通过遗传,在动物中代代相传。”深圳心理咨询
当然,如今很多家长都认为,他们是为了让孩子获取最大利益,才限制孩子自由玩耍,让他们参加各种“有价值的”学习活动。加拿大艾伯塔莱斯布里奇大学的行为神经科学家赛尔焦·M·佩利斯(Lethbridge in Alberta)认为,有些父母也会犹豫,是否应该放任不管,让孩子自己去玩。他们可能担心,在打闹或粗暴的幻想式游戏中,孩子们可能会擦伤和骨折。佩利斯认为,父母有这样的直觉很正常,但这样保护孩子“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些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会难以应对预料之外的复杂世界。如果一个孩子曾尽情地自由玩耍,他长大后更可能自如应对不可预期的社会环境”。
家长应该让孩子真正成为孩子——这不仅是因为要让他们享受童年的快乐,还因为不满足孩子自由玩耍的渴望,很可能扼杀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埃尔金德警告说:“人们应该重新认识玩耍,不能将玩耍看作是工作的对立面,而应看成是对工作的补充。好奇心、想像力和创造力就像肌肉一样,不用则废。”
作者:梅林达·温纳(Melinda Wenner)
译者:周晓林 李想
上一个:焦莉:寒门博士之死的心理分析
下一个:家会生病,别只让孩子吃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