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尼科特提出过一种态度:每位母亲都想把宝宝带好,希望从别人那里获得更多经验,但是当我们这样想的时候,就已经把事情搞砸了。
因为当妈妈们这样去想的时候,劈天盖地的外界信息会迷惑原有的母性,产生焦虑情绪。
更糟糕的是,这份焦虑反而会让我们失去养育孩子的能力。
01
照顾宝宝是妈妈天生就会的事情
前一阵子,在某公号上看到一则新闻,说有一位新手妈妈加入了一个付费睡眠引导群,引导孩子进行“趴睡训练”,后来导致3个月的宝宝窒息身亡。
最令人感到难过的是,在宝宝感到不适并大哭的时候,这位妈妈并没有及时去进行抚慰,却是在微信群里问群友“孩子会不会闷死......”。
在得到群友“不会不会”的回复之后,这位妈妈还以为孩子“解锁趴睡”了,直到过后叫宝宝起床吃奶才发现他早已经没了呼吸。
悲剧的背后,潜伏的往往是人性的弱点。在这一事件当中,出了什么问题?
照顾宝宝,是妈妈天生就会做的事情。当宝宝来到我们的身边,妈妈自然而然就知道该怎么做,并且做起来会得心应手。
最美妙的事情是,身为妈妈,不需要你有多聪明,甚至如果你不愿意多想的时候,都可以不用去想它,只需要顺应天性去做就好。
02
关于“爱”
从一开始,妈妈和宝宝之间,就存在着天然的链接,这个链接被称作“爱”!
如果你作为妈妈,爱你的宝宝,那么他就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这种原初灌注的母爱,会让你自然而然的有足够的养育孩子的能力。
这时,你也就开始做妈妈了。
不过,要注意的是,这个“爱”绝对不是多愁善感或者过分的担心。
有一些妈妈,她们可能会逢人就说:“我太爱我的宝宝了。”
可是也许,我们反而要问问看,她们真的会爱自己的宝宝吗?
母爱是自然和天然的部分,当中既有占有他、吃掉他、甚至恨他的欲望成分;母爱中也包含着慷慨、力量和谦虚的成分。
但是多愁善感或者过分担忧是绝对不在母爱当中的。
这种自发的母爱,会让妈妈有涵容的能力,消化孩子投过来的情绪,也可以让妈妈不焦虑的去养育孩子。
一个过分焦虑的,不知道自己其实已经把该做的事做好了的妈妈,没有办法坚持自己的立场,就会很容易听任他人摆布,或者模仿自己的妈妈、别人的妈妈,这样只会有更多的可能性把妈妈该做的事情搞砸。
我们前面讲到的那个趴睡致婴儿死亡的事件当中,当那位妈妈从视频当中看到孩子哭闹时,她是很着急的,源于她有天然的警觉,知道孩子不舒服。
但是遗憾的是,她并不相信自己的判断,一味地依赖他人的建议,直到宝宝窒息死亡。
03
把宝宝看作是一个人
作为妈妈,除了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照顾好宝宝之外,还有一件至关重要的事,就是:宝宝值得被当做一个人来认识,而不是被当成一个小动物或者物件来看待。
没有任何人比妈妈自己能够更加清楚的知道这一点,但是它却会被旁观者忽视。
即使妈妈在怀孕期间,所有的情绪也都可以被胎儿感知到。
因为,此时的宝宝已经是个独一无二的人了。
同时,由于宝宝在子宫里感知到了很多妈妈的情绪,这会让宝宝在出生时就拥有大量的亲身的体验,更加需要我们在第一时间把这个小家伙看成一个人,和他彼此相识。
可是,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家庭成员甚至闺蜜朋友,相互之间边界感很模糊,很容易让孩子成为附属或者物件,由此产生不恰当的对待方式。
所以,我们才要强调宝宝是个独一无二的人。
既然宝宝是个独一无二的人,那么在刚开始认识他的时候,即使我们决定不满足他的需求,最好也先试着了解他想要什么。
比如说我们打算给宝宝养成定时吃奶的习惯,但是要知道,对小宝宝来说,他可没有时间观念。
他更愿意的是在饿的时候,想吃奶就有奶吃,不想吃就让乳房消失,好吃的奶水是按照他的意愿出现的。宝宝的这种体验在心理学当中被称为全能自恋。
要知道,适当发展全能自恋的过程是必要的,这样当他长大之后才能够明确哪些是自己想要的,哪些是别人想让他要的。
之所以这样说,是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看到一些孩子,当问他想不想要的时候,要么他会偷偷瞟一瞟妈妈的脸色,要么就是“不知道”。
所以,妈妈最好是在宝宝出生后最初的一段时间先接受宝宝自己的需要,用比较随意的养育方式对待他,然后再逐渐换用更规律的养育方式。
不出意外的话,愿意更细致地观察宝宝,琢磨他,了解他的人就是他的妈妈,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对于这件照顾和养育宝宝的全天候工作而言,没有人比他的妈妈更加能够胜任。
文章转载自网络,文中图片由心海湾心理及其友人提供,未经授权请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