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往往不是咨询一次就可以完成了,现在人们对于心理咨询的接受度越来越高。目前心理咨询的来访者绝大多数还是不得不去面对自身问题而选择咨询。
对于心理咨询的次数和时间众说纷纭。一般心理咨询的一个疗程多为6次~10次咨询,最开始咨询频率较高,一般一周两次或者三次。短程咨询多用于适应障碍等一般心理问题,对于康复期的抑郁症以及神经症和人格障碍的来访者,需要长程的心理咨询才会奏效。
可能你会提及:对于那些认知出现的偏差的抑郁症,应该可以采取认知行为疗法呀!事实上,认知行为疗法对于抑郁患者的思维模式和背后的逻辑链条缺乏足够的了解,从而可能会感觉有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感觉。采用精神动力学会对来访者有个足够深入的了解,然后寻找出内在心理问题形成的机制,找到这个机制才能真正的理解来访者所有情绪和症状的由来。
另外无论是咨询师采取精神动力学方法还是认知行为疗法,都需要面对来访者做到:真诚、积极关注、共情、倾听、热情等,这样才能与来访者建立信任关系。
随着咨询深入也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咨询进度止步。
咨询深入之后,咨询师和来访者就像探索者一样,一起去探索来访者心中的“秘密”,咨询师从不同路线向“秘密”出发,可是总是走到一半的时候,来访者觉得这条路不太对,然后再次原路返回。咨询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也不是来访者故意不给咨询师说自己内心的“秘密”,而是来访者也不知道这个“秘密”,这个秘密在心理学上叫“潜意识”。潜意识往往包含着咨询的重要的方向。咨询深度往往止步于“潜意识”的门口。
这不是来访者的错。
突破来访者“潜意识”,可以通过释梦、房树人、沙盘等投射测验,但并不是意味着有这些工具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进入潜意识。咨询师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真诚,才能让来访者放松意识,然后进入一种以前不能有的人际互动模式。让来访者觉察到自己的互动模式和情绪背后的深层次原理,理解自己的互动模式和情绪,接受它们,与它们和解。这样或许就可以从潜意识大门口走进去。
上面写起来很简单,其实在咨询中没有那么简单。咨询师遇到咨询进度迟迟不能前进,往往也会自责和反思,是不是自己水平太差?自己咨询方向一直错误或者自己错过了正确的方向?毕竟咨询师听从来访者的话语,没有继续探求下去,或者来访者潜意识的拒绝,让咨询师就这样错过。所以,这也意味着咨询师需要识别来访者有时候是否内心是基于害怕不愿往前探索还是来访者觉得沿着这条路探索下去是没有意义的。
其实这样的探索,止步不前的情况,也会出现在释梦中,有可能咨询师通过把握来访者情绪,然后进一步识别来访者的潜意识,可是每次解释,来访者都会不同意,这种不同意有可能是咨询师真的释梦是不太对的,还有可能是咨询师释梦对了,来访者潜意识不承认。
对于这样止步不前的咨询案例,应该怎么办呢?
第一:寻求督导,无论是朋辈督导还是上级督导。
第二:让来访者记录自己的梦境和最近内心感受和情绪,下次咨询时,来访者必须完成这些任务。
第三:根据来访者自身情况,咨询师可以给予“暗示”。
第四:设身处地的和来访者交谈这些现状,表示自己能够用耐心等待,用真诚守候。
第五:如果实在难以解决,可以转诊。
咨询师需要承认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不是救济苍生的神。也许来访者经常用“老师”这样的词语称呼你,但不意味着你可以给予来访者什么。
并不是所有心理问题或者人格模式,咨询师都有办法。比如:偏执型人格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等人格问题,几乎是心理癌症,在咨询时,带给咨询师更多的是“挫败感”而非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