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心海湾心理咨询有限公司-深圳市心海湾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 返回
  • 首页
  • 导航
  • 首页 > 心理文章 > 心理科普

    中国心理学漫谈|中国人为什么爱储蓄?

    2023-11-02

    中国心理学漫谈|中国人为什么爱储蓄?

    【心理365】:中国心理学漫谈|中国人为什么爱储蓄?

     

    作者:朱建军;来源:微信公众号:内明网校;ID:neimingwangxiao

     

    中华民族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天然的就有特别强烈的储蓄倾向。因为你要是种麦子的话,麦收就是那么很短的一个礼拜,到头了。其他时候呢,你吃的是什么?你吃的就是存下来的粮食嘛,你不存那是绝对不行的,你不存一定饿死,我们没有东西可以吃。

     

    比如闹饥荒的时候,有一个弱智皇帝就问何不吃肉糜,何不吃肉糜呢?因为我们是农耕民族,我们吃的都是粮食,平时就没有饲养那些猪啊牛啊羊,那些东西饲养的非常少,所以就更不可能吃肉糜。游牧民族不同哈,游牧民族他们肉就吃了很多,那个东西可以说是主食。虽然游牧民族也吃粮食,但是那不是他们自己种的,那是他们拿肉跟农耕民族换的。

     

    比如是狩猎民族啊,甚至是游牧民族,他们真的就不太需要像农耕民族那样子去储藏很多很多的食物。狩猎民族是最不需要储藏的,因为我到森林里边,我今天打到一个野兽,那我怎么储藏啊?我放在那可能没几天这个肉就臭了。狮子,老虎,豹子啊,什么这些食肉动物,它们抓到了猎物以后,它们要能储藏,它们也想储藏,但是现实中它储藏不了多久。冬天还好,如果其他季节很快就腐败了。

     

    游牧民族呢,好一点,因为那是自己养的羊,什么时候杀都可以。但是呢,你既然今天杀了一只羊,那你想把你杀的这只羊存很久,也是不太做得到的。为什么呢?因为你是游嘛,你是到处走嘛。所以你杀了一只羊,然后吃了点肉,剩下的那么多,你把它做成腊肉,那你天天得带着腊肉到处游走,你像这样你不累死了。

     

    什么火腿啊,腊肉啊,这种东西也都是农耕民族才会做。因为农耕民族,他难得有块肉,一下子吃了不舍得,然后他就一定要储藏起来,因为他们有这种储藏的本能。他们又一直住在同一个地方,不搬家,所以他把它做成腊肉啊,做成火腿啊,做成这种东西存着,可以存很久。

     

    过去你要去乡下,可能你就会发现什么一条猪腿,或者是一块什么腊肉啊,他们就一直吊在那个房子上,可能一吊就吊多半年,这一年他们都是吃这一块,到过年的时候再杀猪,然后又存起来,就是不搬家造成的啊。而农耕民族不搬家这件事,我今天就不讲了,以前讲过,他们是不搬家的,所以他们不光可以存粮食,还可以存肉。

     

     

    说回来了,为什么农耕民族重点种粮食,把这个主食弄成什么大米啊,麦子啊这些东西,而不拿西红柿做主食?

     

    因为这些东西是最好存的。大米小米麦子这种东西,你只要晾干了,你往那一放,你可以放很久;那个西红柿啊,青菜呀这种东西就不能放那么久。

     

    那时候没有冰箱,是不是完全不能放呢?也不是。你看农耕民族就会想出很多办法,比如把它们晾成菜干,腌成酸菜,这种方式来尽量的把这些菜也储藏起来。我们看西方人,这些源自游牧民族的这些人,他们储藏蔬菜的方法就比农耕民族要少得多,他们没有那种储藏的习惯。

     

    从这个爱储藏这个习惯延展一步,你还会发现一件事情是爱储藏东西的这个民族,他吃东西的时候,他很不糟践东西,就是所有能吃的他都吃。

     

    比如我们中国人,假如我们吃一只猪,一只鸡,我们什么都吃,什么鸡头,鸡爪啊,甚至鸡肠子我们都吃。但是你看那些游牧民族的后人,比如说美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他们就不是这样子。牛排他们吃,但牛肚他们就不吃,鸡排他们就吃,鸡翅鸡腿他们吃,但鸡脖子他们就不吃。为什么呢?

     

    你想一想啊,假如你面前有很多的新杀的肉,但是放不了多久,你怎么办?你是先吃鸡大腿,还是先吃鸡脖子?总有一部分需要放坏,需要扔掉,那你在没扔之前,你吃啥?你是先吃牛排,还是先吃牛百叶?

     

    因为很多这种细节的习惯,你追它的根源,都跟他的基本生活方式是息息相关的。不是说中国人天生就抠门,我们才什么都吃,而是因为我们能存起来,所以我们才什么都吃。也并不是说仅仅因为我们能存起来,所以这样子,而是说正是因为我们是农耕民族,所以我们才有这种储存东西的偏好。

     

    再延展一步哈,他不仅仅是存一个火腿啊,存一块腊肉这一类的哈,其它的任何东西,只要是能存的,农耕民族都更喜欢存。

     

    比如说钱。在当今这个时代,其实我们更需要存的东西是钱,有了钱就什么吃的喝的都有了。所以呢,中国人也特别喜欢存钱,跟其他民族也不一样哈。

     

    比如说我们有一些中国的公司,到非洲去招当地的工人来干活,就发现一件事情,就是说不能够按月给他们发工资,必须得按周给他们发工资。因为当地的那些工人,如果你给他按月发工资,他领了工资就跑出去喝酒,大吃大喝,乱花,然后没几天他们就没钱了,生活他们都不方便了,更别说到你这来工作。所以呢,你只能按周发工资,他们钱花完了,下一周也就差不多到了。这样子的话呢,他们不存钱也没什么太大关系。

     

    比如我前面看哈,说美国人很多家庭里边都拿不出来几百块钱。我们中国人听完了以后就说,美国是这么富的国家,为什么很多美国人他连几百块钱的现金他都拿不出来?很简单,因为他们没有存钱的习惯,他们有钱,他们更喜欢尽快的花掉。

     

    所以西方就搞了一个设计叫信用卡,就是我们给工人发一个信用卡,这样的话,这钱就放在信用卡里。如果花完了以后,可以拿这个信用卡再借点钱,然后等到月底公司再把工资打到信用卡里边。这样的话,他还能够生活。

     

    如果像对待中国工人这样子,你直接给他发现金,可能他们也是很快就花完了,越是下半月,他们就没钱花了。不是他们真的穷,而是他们就是这个习惯,他们没有储蓄的习惯。

     

    这两种生活方式,哪个更好呢?

     

     

    如果你站在农耕民族的这一面,站在中国人这一面,就会说我们中国人好。我们未雨绸缪,我们节俭,我们懂得存点钱,以备万一,万一后边有灾年呢,我们负责任,那些欧洲啊,美洲啊,非洲啊那些人,他们都不会过日子,浪费。

     

    站在他们的角度,看中国人呢,会觉得中国人也有问题,就是中国人你把钱都攒起来,你不花,你这等于没有活在当下,你当下这么苦哈苦挣的,攒的钱光想着以后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再拿出这种钱来过好日子。这种生活方式其实在西方人看来也是不正常,甚至是心理不健康的。

     

    前些年,他们有人就比较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说中国人就攒钱,把钱攒够了再买房子,结果变成老太太了才攒够钱,才买了房子。然后怎么样呢?住不多久你自己就死了。而美国人呢,就不是这样子的,她借钱贷款去买房,这样她就很年轻,她就能住上房,然后再慢慢还贷款。就说中国人这种做法真的很傻啊。

     

    其实这就是习惯,就是农耕民族和那种游牧民族,他们养成的这个历史习惯,几千年来养成的一个历史习惯。从习惯本身,你不能说哪个更好或者哪个更不好。当然,哪一种更适应现在的生活?我们生活中,我们不用完全按照自己民族的古代的习惯来生活哈,我们也可以改变。

     

    那么我们怎么改变可能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来说更合适,这也是一个不一定的事情。我们中国人完全变成像美国人那样的生活,可能也真的不行。因为碰到点事,你家里一点存款都没有,你可能还真不行。总之,如果你玩命存钱,然后不舍得花,这也真的影响你的生活质量。

     

     

    我们国家现在特别强调说要把内需抓起来呢,就蛮难。美国如果要是想把内需弄起来,他们就直接给穷人发钱,说穷人没钱,就不买东西,给穷人发点钱,穷人就开始买东西了,对经济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是这种做法在中国就不行,在中国你要是给穷人发钱,穷人就把它存银行了,穷人就把它存到银行变成定期存款了,结果呢,还是没有办法刺激消费。

     

    所以你要想让中国人消费,那你应该给他发消费券。也就是说一个星期内,如果你把它花了,它就是钱,一个星期内如果你不花,它就作废了。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才会把它花掉。

     

    我们对比不同民族的人,对比不同民族人的性格和习惯的时候,我们不要从好坏这个里边就说这种就是好,那种就是坏。我们应该看一看它的起因,它往往之所以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它一定有它一个起因。那么这个东西在我们当下,是发扬光大它,还是慢慢调整它,或者是想办法给扭转?这个呢,我们要在当下的这种情境下,认真深入的经过思考,然后我们来决定,就说是节俭好、储存好,还是活在当下好,享受生活好?

     

    此时此刻的我的想法,我觉得是,应该是适中,就是我们不要太光存钱不花钱,光辛苦工作,而不懂得享受,不要这样子。但是反过来说呢,我们也不要把我们变成像西方人那样子,就是只顾今天不顾明天,责任感弱,这样子也未必就好。可能我们应该在这两者之间,去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一个适中的位置。那这种做法其实也有点中国,这就是所谓的中庸,“庸”不走极端。

     

    今天跟大家就这么聊一聊,我下一次打算跟大家聊一聊“中国人和西方人在他者意识上有什么不同?”我们下回见。

     

    【 朱建军 】:临床心理学博士;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教授;著名的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与治疗师;意象对话心理治疗创始人、回归疗法联合创始人;中国社会心理协会环境心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工联心理健康工作委意象对话学部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文化心理学组委员;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注册督导师。

    主要心理学著作有《意象对话心理治疗》、《我是谁——心理咨询与意象对话技术》、《你有几个灵魂》、《释梦:理论与实践》、《心灵的年轮》、《中国的心理与文化》、《回家 越走越快乐:回归疗法入门》等三十多部。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内明网校(ID:neimingwangxiao)每日分享一段语音,用语音让心理成长走进生活,让生活有温度。

    上一个:朱建军教授从心理学家的视角看法家精神

    下一个:意象对话研讨会有感:不经意间推开了一扇窗

    相关展示

    电话 短信  地图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