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亲子关系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父母往往很少向孩子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却要求孩子能够向父母吐露一切,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是亲子沟通的一道屏障。
三岁之前,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信任感,自主自信感的逐步建立。这些情感的满足,基本上来源于妈妈。而这些基本情感能力的满足和培养,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基石。有了爱和信任,孩子的创造力会自动自发地喷涌而出。
家庭教育是一门值得深究,且每个人都必定会经历和学习的课程,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清自我,发现问题,从更深层次的根源解决亲子及家庭教育出现的困难,也许是广大家长们更有效地教育孩子的新途径。
反抗期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也是心理发展的必经之路。作为父母,对这一现象,必须有客观的正确认识,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一人生的特殊转折时期。
有的人特别激动,你干嘛那么激动,干嘛那么暴躁,他过后吧他也说,我也控制不住自己,我当时是偏激,那么还有一种人你跟他打交道,你会觉得这个人非常的大度平和,就是你跟这个人接触,多会说他都是那么和蔼,多会说
当一个家庭生病了, 一定会有一个或多个成员 把家庭的病症呈现出来。 而这个人往往是家庭中能量较弱的、 敏感度较高的、 年龄较小无力自我保护的那一个—— 我们的孩子。
家长应该让孩子真正成为孩子——这不仅是因为要让他们享受童年的快乐,还因为不满足孩子自由玩耍的渴望,很可能扼杀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埃尔金德警告说:“人们应该重新认识玩耍,不能将玩耍看作是工作的对立面,
寒门博士之死:我们知道,一个人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也无法让所有人喜欢自己,这是不现实的。但如果一个人的心理现实是,我必须是一个可爱的人,必须要得到他人的认可,我需要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我才有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