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子勋
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对孩子做美好假定,我们必须有勇气相信孩子的未来会比自己强、比自己好。这时候,我们想教育他的欲望就会减轻,我们就会更多地欣赏他的成长,看着他发展,给他支持。而孩子也会一步步成长为我们假定的那样的人,这就是一个内在塑造的过程。
过度关注坏信息,总有一天会把自己和孩子一起压垮。
很多家长害怕孩子会变坏,所以我们就会格外地关注那些所谓不良的信息,我们越去关注坏信息,孩子身上的坏信息就会越多,直到有一天,这些坏信息把我们跟孩子一起压垮。
有些时候,哪怕孩子的现状并不是特别理想,我们也要相信,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均衡的。
有了这样的想法,我们就会把孩子目前的困境当作他成长的资源。一旦内心产生这种变化,我们对孩子的态度就会不一样,我们对孩子的焦虑就会减少,会更多看到孩子美好的一面。
你所看到的问题真的存在吗?
孩子的很多所谓缺点,实际上是我们的价值观建构出来的。认知研究发现,人的认知过程是非常神奇的,不要以为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就是真实的,其实我们看到的、听到的,甚至触摸到的,常常只是被我们的价值观建构出来的结果。就像孩子的许多所谓缺点,实际上只不过是父母过度焦虑的副产品。
放弃美好的假定,意味着我们将放弃珍惜。如果我们认为人性并不美好,人都是不可靠的、贪婪的、自私的,甚至是具有攻击性的。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就会害怕跟人接触,就会选择防御,就会对别人缺乏起码的信任。久而久之,这种不良假定会成为我们沉重的心理负担。
选择美好的假定,我们什么也没有失去!
在这里,我们要讲述一个似乎与教育孩子无关的婚姻故事。一个太太发现先生手机里有一个暧昧的短信,便问他:“你是不是有外遇了?”先生回答:“没有。”这时候,太太该怎么做?
心理咨询师的建议是,如果你要问,就必须要相信先生的回答,如果你不相信他的回答,你宁肯不问。因为你问出答案后又不相信,那提问还有什么意义?
于是,太太又重获幸福感,相信先生是忠贞于爱情的。 可是5年以后,太太发现错了,其实上次自己最初的怀疑是对的。那么,是不是太太就失去了什么?
我们先不要忙着回答,而是重回到5年前,假设这位太太在先生解释以后并不相信,而是经常去跟踪,跟先生争吵。5年以后,她终于证实先生不爱自己了。
同样都是5年,这5年的时光谁过得更好?选择美好假定的太太这5年仍然是幸福的,夫妻关系也相对和缓,孩子的心理也不会受伤;而选择怀疑的太太这5年是痛苦的,孩子的心理也会因为父母不断争吵而受伤。
许多例子表明,当一个婚姻濒临破裂的时候,选择信任与坚持比选择怀疑与排斥拥有更多挽救婚姻的机会。
所以,选择美好的假定,你并没有失去什么,却获得了与这个假设同在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