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不打不成才?你跟孩子有仇啊
简介
导读:打孩子确实能让孩子很快遵守规则,并且表现出家长认可的行为,比讲道理更能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打孩子对改善他们的行为效果并不好,还有可能会增加孩子的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尤其是频繁采用严重体罚作为主要管教方式,会造成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甚至是反效果。
前几天,和一位朋友就孩子教育的问题进行了一番交流,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回复了这样的一段话:
“现在,很多中国人不自信,以为西方的什么都是宝贝,把中国传统的东西一棍子打死,可怜啊!!多少讲心理学、亲子教育的老师告诉家长,孩子不能打?缺乏辩证的思维,矫枉过正!我认为没有绝对的,尽量少打,但该打就打。打也是一门艺术……”
诚然,在中国传统的教养观念中有诸如:“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观念,我们也确实可以找到通过打而让孩子成才的例子:如:有一位父亲在三年内打了孩子400多个耳光,培养出了一位钢琴才女。
而在心理学领域,却不主张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因为通过打骂的方式不仅不能起到教育孩子的意义,反而在生理和心理上却给孩子带来长远的伤害。
中国传统的教养理念与西方心理学的理念好像是冲突的,那么,做为家长的我们该选择何种教养方式呢?是否可以像上面的那位家长选择折中的方式:尽量少打,该打则打?
我认为教育孩子不能用打骂的方式,折中的方式也不能用!
为何我会这么说?
我们先来看一位孩子妈妈的分享,她说:“我觉得孩子真的不能打,一打毁三代!”
原来,她的儿子今年三岁,这个小家伙年纪虽还小,可脾气却很爆。在家长不答应他的一些要求时,他不是像一般的孩子那样哭闹,而是大吼大叫,有时甚至是动手打或用脚踢,而且会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而妈妈面对这样的情况,只能先置之不理,等孩子情绪平复后再去安慰他。
还好,这位妈妈是有觉察的,她叹了一口气,然后说:“哎~,有什么样的妈妈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自己在有情绪时,会忍不住去打骂孩子。孩子现在也学会了这种方式,我怎么能去怪他呢?我只能通过自己的改变来影响他了。”
这位妈妈在小时候也是被她妈妈打大的,她曾发誓一定不打自己的孩子,可是孩子哭闹不停、屡教不改时,她还是忍不住动用了她母亲用在她身上的“教育”方式。看到孩子现在的情况,她不禁发出了“孩子一打毁三代”的感慨。
虽然“孩子一打毁三代”这样的观点有些偏激,但是我们可以从上面这个例子看出打孩子对三代人的深刻影响:
对外婆的影响:这位妈妈说,她在与她母亲的互动中经常发生冲突,经常出现争吵甚至是吼叫的情况,也就是说她们母女的关系不是很融洽。
对妈妈的影响:这位妈妈经常情绪暴躁,在情绪激动时会使用暴力教育孩子。
对孩子的影响:孩子从妈妈身上学到了可以用暴力的方式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从上面的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打孩子”不仅没有让孩子变得“温良恭俭让”,反而增加了孩子的攻击性。
而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Elizabeth Thompson Gershoff博士的研究,他发现:打孩子确实能让孩子很快遵守规则,并且表现出家长认可的行为,比讲道理更能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她还发现:从长远来看,打孩子对改善他们的行为效果并不好,还有可能会增加孩子的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尤其是频繁采用严重体罚作为主要管教方式,会造成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甚至是反效果。
更重要的是,体罚本身并不能教导孩子分辩是非对错。在孩子挨打之后,他们会经历恐惧、愤怒、悲伤等情绪,而这些情绪会使他们更难以认同父母的“管教”。
绝大多数的时候,孩子只是为了避免受到惩罚而顺从,而当家长不在场时,他们就不再守规矩了。而且他们并没有把“恰当的行为”内化,甚至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由此可见,打孩子并不是一种有效的教养方式,而且家长打得越多,孩子行为问题就越严重。
“不打不成才”其实是家长的一个误解
2005年10月6日晚,舒曼杯(亚太)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颁奖典礼在深圳隆重举行。来自沈阳的13岁女孩胡丁琦赢得全场最经久和热烈的掌声。她一人夺得专业C组、贝多芬组、巴赫组和高级组的四项冠军及两项亚军,创造了此项比赛历史上的最好成绩。
胡丁琦的成名似乎印证了她父亲“不打不成材”的教育理念。而这一理念的产生要追溯到1996年的时候。
1996年,沈阳少年郎朗在国际上获得钢琴比赛大奖。其父郎国任的“育子心经”一时成为众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争相讨教的法宝。在和郎国任接触的过程中,胡东振了解到,郎朗成长中,郎国任要求非常严厉,甚至“动打”的。
于是,“不打不成才”这个理念成了日后胡东振教育女儿的格言。
一天,小丁琦厌倦了弹琴,故意磨磨蹭蹭地不到钢琴凳上去。胡东振发觉了,上前对女儿就是两个耳光。小丁琦对父亲又怕又恨,但又不敢当面反抗,于是就把愤怒和不满统统发泄在弹琴上,故意用手指狠劲地敲击琴键。
这让胡东振越发不满,他抄起地上的拖鞋向女儿抽去。小丁琦白嫩的脸上顿时出现了一片血印。长久以来憋在心里的委屈和愤怒一并爆发,她向父亲哭喊道,“你不是我爸爸,你是法西斯”。
胡东振后来回忆,在胡丁琦5岁到8岁的三年中,他打了女儿近400个耳光,直到后来女儿真正爱上了钢琴。而在这期间只要妻子稍有干涉,胡东振就会拿出郎朗的例子来,言外之意是,天才都是打出来的。
在经历种种挫折和磨难之后,孩子终于成名了。在那天的颁奖典礼结束后,面对前来访问的记者,胡东振却说出与他一直奉行的理念相反的话:“我对不起女儿,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肯定不会再让女儿学钢琴,这条路实在太残酷了!”
赛后,记者去采访胡丁琦时,她也说:“耳光打不出钢琴天才,父爱是我成功最大的支持!”
一位心理学家对此的评价是:“胡丁琦最后成名了,她只是数万个“胡丁琦们”中的幸运者,并不代表着其父教育方式的胜利。暴力教育更容易导致孩子自卑、胆怯、叛逆,甚至是堕落。”
一个孩子的成才涉及到的因素很多,如:家长需要发现孩子的天赋所在、激发孩子勤奋努力的动机、了解不同阶段孩子的特点与需求,家长还需要不断地自我成长以让自己跟上孩子成长的节奏……深圳青少年心理咨询
上面所讲的这些成才的因素看起来太复杂了,过程也太漫长了。所以,有很多的家长对“不打不成才”的反面例子视而不见,而更愿意相信一种简单而粗暴的理念。
深圳心理咨询
作家池莉曾经说道:“我发现从古至今,孩子都是一样的;家长却发生了巨大改变。现在太多的父母在孩子身上只愿意花钱,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和心思。实质上是家长变得糊涂了,自私了,盲目了,愚蠢了,懒惰了......”
而“优秀孩子的家长,他们一般都很民主,遇到事情总是能心平气和地和孩子探讨解决,非常讲究方式方法。最基本的态度就是尊重孩子,欣赏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错也只是就事论事,决不牵扯其它,更不可能打骂。他们取得的结果就是:他们的孩子似乎分外懂事,根本就不需要他们操心费力。”
“不是穿了西装就变成了绅士,不是生了孩子就会做父母。为人父母者需要学习,需要学会如何爱。学会爱是个很大的命题,需要慢慢学,而最简单的第一步就是不再打骂孩子,不做穿西装的野蛮人。”
(最后两段话摘录自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作者:林晋毅(林宗凯) 公众号:宗凯微课堂(授权转载)
上一篇:深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国式亲子关系图鉴,道尽“别离”与“欢喜”的人生真相!
下一篇:朱建军:父母对你的影响方式
其他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