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林大打上深刻的烙印
记者:在意象对话心理师的行列里,有不少人是朱建军先生在北京林业大学教出来的本科生,您就是其中一位,您能谈谈当时学习的经历,以及这段经历带给您的影响吗?
刘宪:应该说很幸运我能在林业大学心理学系学习心理学,在朱老师和诸位师长身边四年的学习经历给我一生的发展都会打下深刻的烙印。从科学意义上讲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类似数学、经济学等,而不是应用科学。因此国内许多心理学系的教学是完全侧重心理学的基础教育,忽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我们这一届是林业大学心理系的第一届,2002年入学,从大环境上讲,2002年正是心理学开始走入大众日常生活的开始,从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考试到心理访谈节目的热播,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在大众眼中心理学已经渐渐等同于心理健康,所以大家就更不能理解为什么国内有那么多的心理系,却没有几个人能把心理健康是什么讲清楚。许多抱有“心理系的人就能治疗心理问题”想法的人,接触过传统心理系后都很失望:原来心理学不等于心理健康,学心理的人也不一定能治疗心理疾患。
我们的有幸就在于,林大心理系的立系方向就是应用心理学,侧重于临床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因此我们的学习不但有各科基础心理学,更有催眠、精神分析、荣格心理学、意象对话、人本主义心理学、存在主义心理学、认识领悟疗法等等诸多具体的心理咨询治疗的具体技术。可以说当时每个心理学系的毕业生,都具备了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的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素质。
2.在“开眼看世界”中成长
记者:看来在林大的这段学习经历中,您个人的确收获颇丰啊!那么,作为第一届林大的“科班”心理学出身,您个人认为在学习和成长方面,您最想和读者分享的是什么呢?
刘宪:林大心理系的学习是自由、紧张,也是非常有趣的,四年中,我们的老师跨越临床心理学的诸多领域:有罗杰斯的弟子跨海来讲授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台湾的催眠治疗师给我们讲授催眠;有国内的著名研究学者、治疗师讲授各种咨询流派的技术;有朱老师亲自讲授意象对话;有诸位中科院心理所、北大博士师长讲授心理学的各门基础分支。作为一个年轻的心理学系,在一开始的建设中肯定存在着教学力量不足的弱点,但恰恰是这种弱点,给了我们第一届学生“开眼看世界”的机会:我们的外聘老师、教授全是国内国际顶尖的心理学家或各流派的资深研究者。这种“开眼看世界”带来的心理成长,是我们的师弟妹们很难再体会到的了。
心理学,尤其是临床心理学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学习,对人心灵世界的探索更是不断深入的。林大心理系的学习给我最大感受不是学到了哪些技术、理论,更重要的是全面、丰富地了解和学习心理学的整体框架及哲学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学习。这是一个学会主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这比学会一些具体的知识更重要。
3.乐意为意象对话出把力
记者:朱建军先生多次评价过您的热心周到,把您比喻为梁山好汉中的一位英雄旱地忽律朱贵,从“子人格”理论的角度,您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性格特点吗?
刘宪:朱老师的称赞愧不敢当。我也许是一个性格较为矛盾的人,子人格中既有活泼、外向的子人格,也有内向、不爱说话甚至懒惰的子人格;动物意象中既有豹子这样比较凶猛的动物,也有硬壳甲虫这样弱小又防御的。总体上自认为是一个外向性格占主导的人,所以比较喜欢与人打交道,也较善于与人相处,比较爱操心,因此在意象对话的发展过程中乐意出一把力所能及的力气。
4.“不可一日无此君”
记者:藏书是您的爱好,很想听听您在这方面的心得?以及这份爱好对您从事的咨询师工作有什么样的帮助呢?
刘宪:说藏书肯定谈不上,但是的确非常喜欢逛书店、买好书、读好书,这算是除工作之外最大的乐趣了。心理学尤其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意象对话,对于知识储备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相信大家都看过朱老师的各种著作,涉及到经济、历史、文化、哲学、宗教甚至物理等诸多的领域。
在意象对话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各式各样的意象,这些意象的解读都需要巨量的知识储备,每个意象的象征含义有可能会有十万八千种,但是某个意象在某个情境下、在某个时间点、在某一层面上象征着什么样的意义?这就需要在体验意象的基础上,从自己丰富的知识储备中快速的提取出正确的解读。
心理咨询的工作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来访者涉及到的各行各业,成长经历,教育水平各不相同。我们可以从人性的角度对每位来访者尽可能的“无条件积极关注”,但如果常识性的了解十分薄弱的话,所谓的积极关注就成为一个形而上的玄学,并不利于我们与来访者产生真正的沟通。如果能跟来访者聊聊他的工作,或者是目前社会的热点等等,都有利于我们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更有利于我们对来访者的内心世界进行更真实的深层触及。而透过各种表象或现象,能够更有效地抓住来访者所表达的情绪和问题的核心,则需要更多、更丰富、更深入的知识储备。许多时候我们的阅历和深刻不仅仅是经历带给我们的,书籍更能带我们体验许多不一样的人生,教会我们用不同的视角看待世间的一切。
5.打造意象对话的“百年老店”
记者:从2011年,您开始担任意象对话心理学研究中心秘书处的秘书长,对于这份工作的具体内容,您能向大家做一些介绍吗?
刘宪:意象对话心理学研究中心是以意象对话心理学为核心,以意象对话学员(会员)管理、学术研究、专业审核、组织学术活动、研讨会议等为主要运营项目的非营利性机构。
意象对话心理学研究中心的宗旨是为意象对话的学术性发展服务,为意象对话学员学习、成长服务。意象对话心理学研究中心目前由常务理事会、理事会及秘书处等职能部门构成,意象对话心理学疗法创始人朱建军教授为研究中心主席,下设常务理事五人,理事若干,秘书长一人,副秘书长二人,以及工作人员若干。常务理事会、理事会及秘书处分别就意象对话核心发展方向的商议及把握,意象对话各地发展,以及研究中心具体事务的操作与执行开展相关工作。
非常感谢朱老师的信任和诸位同仁的协助,意象对话心理学研究中心目前取得了一些小的成绩。近年来研究中心创办了意象对话电子内刊《意象言》;规划了意象对话系列课程;完善了意象对话课程体系;筹划并举办了每年度意象对话学术研讨会、意象对话新技术创新研讨会等学术会议;整理并拟出版《意象对话技术操作手册》;构建了意象对话全国各地小组及学员的成长网络,为意象对话在全国的发展做出努力和贡献。
这正像朱老师在一次谈话中提到的:“我们现在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用心尽力打造意象对话的‘百年老店’。”研究中心作为非营利学术机构,希望得到广大学员和心理学工作者的支持和帮助。如果您有任何意见和建议,欢迎通过《意象言》的联系方式与我们沟通。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为中国本土化的心理健康疗法及心理学理论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6.在“润物细无声”中感悟学习
记者:可以看到,您从林业大学心理学就读开始,就接触和学习意象对话,您也一直提倡“原汁原味”的意象对话,在这里,可以把您的这一理念详细说说吗?
刘宪:意象对话是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心理学流派,从根源上讲是符合中国集体无意识的发展的。意象对话中许多具体的技术、意象象征意义的解读、具体意象的处理等等看似简单,其实蕴含着非常深的哲学基础和文化底蕴。因此,意象对话是一门“易学难精”的学问。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心理健康、心理成长是一个非常强调和注重个人体验的过程,而由于情结、创伤等等诸多个性化的因素,造成我们在心理成长的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个性化”解读。这种个性化的解读能“侥幸”促进成长,但也能不自知地催生“自我膨胀”。
意象对话的精髓在于其“润物细无声”似的操作技术及理念,这些技术和理念都是建立在大量的心理咨询案例和文化研究基础上的,是经过严谨论证和实践验证的。表面看这些技术和理念都可以在一些书籍中学到,但只有亲自体验和运用过之后才知道,每种具体的技术和理念背后那些“活”的东西——每种技术、理念背后都蕴含着无比庞杂和细微的心理能量,而对于这种“微言大义”似的对心理能量的把控,就不仅仅是读几本书,自己摸索一下就能精通的。
“原汁原味”并非指的意象对话是一个封闭的、固化的系统,也不是要求每个学习者都需要一点不走样的遵守类似“操作手册”似的处理方法。“原汁原味”指的是意象对话根植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和集体无意识基础上的“原汁原味”,我们要用自己的体验,在意象对话咨询师的带领下,用自己的“感悟”+“学习”来真正实践意象对话“润物细无声”式的“原汁原味”。
(本文转自乾德意象)
刘宪
珍珠级意象对话心理师
常驻北京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研究者,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系应用心理专业毕业,心理动力学、本土心理学研究者、践行者。12355北京市青少年服务台专业心理志愿者,督导师,北京团市委心理健康项目负责人,四叶草心灵成长工作室主创之一,意象对话心理咨询师,培训及督导师。
《第一视频》心理专家,《心理月刊》《心探索》《时尚健康》《博物》《大众心理健康》《北京科技报》等多家杂志、媒体心理健康专栏作者,特约撰稿人;编著《我画我心》等生活心理学著作;中央广播电台、北京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多档节目特约心理专家。
从事心理健康行业学习及工作十几年,受分析训练上千小时,接待青少年、成年各类心理咨询几百例;从事心理咨询专业技能培训工作多年,为多家心理健康机构专家讲师;在团中央、北京团市委诸多青少年心理健康项目中负责专业支持与指导:“心苗计划”-北京市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项目、新心灿烂青少年成长公益课堂、北京市心理咨询公益服务团等心理讲师培训;同时承担全国多地司法系统、公安系统、教育系统的心理咨询技术、心理健康干预等培训工作,以及司法系统、公安系统、教育系统工作人员减压及情绪管理疏导等专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