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疯人院:原罪与脱罪
2025-01-14

电影《飞越疯人院》改编自美国作家肯·克西创作的长篇小说《飞越布谷鸟巢》,影片讲述了迈克·墨菲为了逃避监狱里的强制劳动,装作精神异常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他的到来,给死气沉沉的精神病院带来了剧烈的冲击。他挑战严格的管理制度,开始计划着带领一众病人逃离疯人院。最终,这个带领大家奔赴自由的人却被切除了大脑额叶,最终被戏剧性杀死的故事 。
《飞越疯人院》是一部特别值得反复观看的电影。大部分人,包括电影制作者,都是围绕政治、自由、理想与禁锢等角度,深刻细致剖析其社会思想价值。这个话题,也是很多美国经典电影的主要话题,也就是耳熟能详的“美国自由主义精神”相关的话题。不过,我个人觉得,当某种东西被看做“主义”的时候,就已经脱离了“客观性”走向了主观。(当然,谁又能脱离主观呢,主观与正确、合理、必要等不是必然关系。)大部分人对影片的解读,就像影片所呈现的内容一样,是从麦克·墨菲被送进精神病院开始的,然后主题就逐渐被聚焦到自由精神的实现与压制的话题上。
影片也以麦克·墨菲的失败而结束,宣告了悲剧的本质,所谓的“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不过,我个人觉得比较狗血的是酋长竟然成功觉醒和越狱。如果从心理学视角来解读的话,内容大到可以写一本书。所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庞杂。这里我只是想截取几个有意思的片段,尝试聊一聊这部电影,以及引发的可能思考。我试图将话题围绕在这个范围内,也即,原罪与脱罪。原罪的概念起源于基督教,是基督教基本教义之一。
它主要指的是人类因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的命令,偷吃了伊甸园里的智慧果而犯下的罪,这一罪过被传递给他们的后代,成为人类一切罪恶和灾难的根源。基督教神学认为,人因生而有罪,人性本恶,人生就是赎罪的过程。原罪的观点主要由北非神学家奥古斯丁根据圣经内容建立起来,主张人受到亚当犯罪的影响,生来带着罪性,只有相信承担世人罪孽的耶稣基督,才能从罪中被拯救出来。而这一点,在电影中是隐晦提出的,麦克·墨菲是为了逃离监狱里的强制劳动,而撒谎进入精神病院,而被判入狱则是因为强奸幼女罪。
当麦克·墨菲带着八个病友逃离精神病院,前往海上钓鱼的时候,没忘记带上女人。病友们痴迷于海钓,但是麦克·墨菲和那个裸露上身的女人,更让他们痴迷。在计划出逃的时候,麦克墨菲更是招来了两个女人,在精神病院里开始了纵酒狂欢。并让女友帮助比利快乐一下,没想到比利在护士长的恐吓(比利有严重的母婴关系问题)下自己割开脖颈自杀了……所以,这部影片似乎暗含着这样一个逻辑,这些人是伴随着罪行而出现的,所以,必然只能是悲剧(坏结果)。而所谓的脱罪与逃离,其实是对原罪的另外一种认同。非黑即白,白也是黑,黑更是黑。
影片还在很多地方呈现了这个主题,隐秘地。主人公叫麦克·墨菲。
英文名字麦克(Mike)的意思是“像上帝的人”(是就把最像亚当和夏娃赶出伊甸园的人。)。Mike这个名字来源于希伯来语,是Michael的简写形式。Mike这个名字寓意着喜欢自由和旅游,一直在追寻目标的人。它给人的印象是热心而聪明,直觉很准,多才多艺,有创造力,反应敏捷,与人交往游刃有余。感觉和要求多变,不易满足,有很多想法、计划和雄心,喜欢进步和新经历、新朋友。和电影主人公真是人如其名,追寻与创造。墨菲,murphy,在美国俚语(土话,俗语)中指的是不用时可以隐藏在墙壁里的隐壁床,折床。麦克·墨菲就是在夜晚的床上被结束躯体生命的。
墨菲这个词,还关联着另外一个重要的理论,叫墨菲定律(和一个叫墨菲的人有关)。
墨菲定律是一种启发性原则,常被表述为:任何可能出错的事情最终都会出错。酋长说,我不会不带你走的,我不会这样留下你的……

图文无关,自有照片
带走了什么,留下了什么,带到哪里……?最后的最后,酋长挪开了洗手台(布满了压力表和水嘴)并砸开了窗户,实现了独有的飞越。如果你熟悉象征语言,对这个片段应该有些感觉:酋长是释放了还是断开了水源?酋长的扮演者,是一位美国土著,如果你了解美国历史,就会明白,今日的美国的背后,有多少美国土著的身影……深圳心理咨询师
酋长相当于部落首领,他被麦克·墨菲指导着投篮,逐步唤起,实则是个隐忍高手,也是某种权力者,比如力量,权威……谁给了他结束麦克·墨菲生命的权力?当某种信念成为先决条件,而不被发现的话,后面必然是死局。
原罪与脱罪,前提是有罪,你,有罪吗?
作者:张如江,公众号:心与生活
上一个:关于堕胎与弃婴创伤(中文版)——2018IAAP现场报告文稿
下一个:心理学教授朱建军谈情绪:自卑感
相关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