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授朱建军谈情绪:自卑感
2025-02-06

自卑感是一种整体性的、深层的“我什么都不如别人”的基本感受。 这种感受的内核是一个“我什么都不如别人”的基本信念,深埋在人的心 底,作为一种背景时刻存在着。正因为自卑感来自心底的一个基本信念,因此自卑感并不是一种一过性的、对某个情景下失利的即时反应, 而是一种泛化的、近乎无条件的、整体的、指向自己的低自我评价。 自 卑感中有一个要素,就是一个关系中的比较。从意象对话的视角来看, 自卑感就是一个子人格对子,在这个对子中,有一个永远优于“我”的他 者,以及一个处于劣等的“我”。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自卑感来自与他人的比较,但人在与他人比较 之后发现自己不如别人,却不一定会产生自卑感。如果人内心的基本信 念是“我挺棒的” ,那么在与他人比较后发现自己不如别人,他更可能产 生的感受是对优秀他者的仰慕感和榜样认同感,或是准备奋起直追的兴 奋感,即便是发现自己与对方在品德上差距巨大,也最多会感到自惭形 秽和谦卑,却不会产生自卑感,也不会全盘否定自我。
顺便说一下, 自卑和自惭都是人在感到自己不如人时产生的情绪, 但是两者有所区别。 自卑的评价标准是外在的(虽然最终被自卑者内化 了,但依然是被内化了的“外在标准”),是公认的标准,是觉得“大家 会看不起我”; 自惭则不一定,有时还可能是内在的标准(“我发现这个 人真的比我强”)。 自卑是消极的; 自惭则包含对别人的优点的欣赏,所以不完全是消极的。 自卑容易引发嫉妒; 自惭则更容易引发羡慕。
自卑感和优越感刚好相反。优越感是一种在与他人的比较中产生 的、指向自己的、整体的、积极的评价,核心是一种“我什么都比别人 强”的信念。对于人的自恋本能来说,优越感是一种非常美妙的感受; 自卑感则相反,它是一种极其不愉悦的感受。
由于人对自我天生都是贪恋的,因此人在本质上总是爱自己胜过别 人——哪怕有些人会声称爱别人胜过爱自己,但其实他们所说的“爱别 人胜过爱自己”通常不过是在控诉别人对自己付出的不够,或是宣扬自 己比别人更好、更有爱、更高尚等。由于人在内心最深处会默认自己应 该是优越的,但如果在现实中经过比较后发现自己不是优越的而是劣等 的,就会产生落差——这种心理落差引发的痛苦就是所谓的“自卑感”。
让一个人自卑的,既有内在的自我品质,又有外在的自我条件。人可能会因为自己的外貌丑而自卑,或是因为自己智力低而自卑,抑或是 因为自己做事能力差而自卑等,这些都是内在原因带来的自卑。人还可 能会因为自己穷而自卑,或是因为自己出身低下而自卑,抑或是因为自 己属于某个低级的种族而自卑等,这些都是外在原因带来的自卑。任何 一方面比别人差都可能会激发自卑感。
自卑感通常是蛰伏的。因为人的自恋一旦发现自己内在有让自己自 卑的信念就会无法忍受,从而本能地做出补偿,以修复被损害的、默认 的自我优越感。因此,尽管自卑感是一种无时无处不在的深层信念,但 自卑的人却往往很少能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常常会表现出一副很有优越 感的样子。
从客观上来说,人与人在各自擅长方面的天赋本身就是不同的,即 所谓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因此,任何一个人与别人相比,无论是 想要找到其优越于别人之处,还是找出不如别人之处,都不是难事。可 见,一个人骨子里是自卑还是优越,其实并不取决于他有多好或多差, 而是取决于他内心认同什么样的标准。一个心灵手巧却不善言辞的人, 可以认同“谁手巧谁厉害”的标准并从中获得优越感,也可以认同“谁会 说话谁厉害”的标准并从中获得自卑感。
小孩子似乎可以用任何东西去和别人比:比谁的爸爸更厉害、比谁 的妈妈更漂亮、比谁撒尿尿得更远、比谁身上被蚊子叮的包更多… …你 可能会感到奇怪:被蚊子叮的包更多有什么好的?为什么也可以拿来比?其实,好不好没有关系,重要的在于比较。随意设定任何一个标准,比较之后就可以决出胜负,任何胜者都可以有优越感,失败者则会 产生自卑感。小孩子为了获胜可能会胡乱吹牛,比如一个孩子说“我上 次发烧40℃” , 另一个孩子就可能会说“我上次发烧到了50℃呢”,这样比来比去,最后说发烧到了1000℃也不足为奇。
人与人的比较往往会持续一生。人在社会中所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 努力获得优越感、减少自卑感。《三国演义》中,有一首被说成是诸葛 亮写的诗,其中有几句是“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 来争荣辱” 。这里所说的“荣辱” ,就是指优越感和自卑感。那么多英雄 逐鹿中原、浴血奋战,归根结底不过是在争优越感。
人可以殚精竭虑去努力去奋斗,可以牺牲很多很美好的事物,只不 过是为了获得优越感,避免自卑感,这听起来似乎很不理性。然而,如 果我们放下成见去观察,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可能真的是这样运行的。
成年人拼命挣钱,有些人为了钱可以不惜损害健康,但要更多的钱 干什么呢?吃饱穿暖有地方住,这些基本需要并不需要太多的钱。我们 会发现,更多的钱只是用于比较。用什么来比较?绝大多数人会按照社 会上别人设定的比较规则去比较。比如,现在的富贵女性比较的是包, 为什么一个更贵的包就这么重要?有什么道理吗?其实根本没有道理, 只不过是制造包的那些厂家通过广告诱导她们去比这个。古代贵妇互相 比较的就不是手提包,而是首饰。
人在步入青春期后,也走进了社会,此时会与他人进行更多的比较。因此,中学生和大学生常常会受到自卑感的困扰:学习成绩不好的 学生在与“学霸”比较后可能会自卑;相貌不如人的学生会自卑;无法和 别人玩到一起的学生也会自卑… …
青少年与成年人的一个不同是,成年人往往最后会选定一个赛道, 在这个赛道上和别人比较,这样在这个赛道上胜过了别人就不会有自卑 感了。比如,商界精英只要赚了大钱,哪怕自己大腹便便、相貌油腻, 也不会因此而感到自卑。又如,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即使收入只不 过是中产水平,也不会感到很自卑。青少年则不同——他们还没有选定 赛道,因此会在多个方面与别人比较。没有人会在各个方面都能胜过别 人,因此青少年经常会产生自卑感, 自卑问题也会成为青少年常见的心 理问题之一。
自卑感在身体姿势上表现为:无力地耷拉着眉毛或略微皱眉,嘴角 下拉或略微噘嘴,眼睛更习惯于往下看, 目光躲闪难以和别人对视、头 微微下垂,双肩向身体前侧内收且含胸,腰有些弯而不挺拔,两臂会向 两侧的前方无力地下垂,臀部夹紧,髋部整体略为向前,膝盖略微弯曲,有时双脚趾会抠地甚至双脚有点内八字,整个身体整体有点缩的倾 向。当自卑感明显时,身体内部虚弱无力,呼吸也有气无力。当人产生 自卑感时,胃部会有类似被酸腐蚀的那种烧灼感。
在意象感受中, 自卑情绪是一种发黑的灰色, 自卑能量是下沉的, 声音是无力的如同叹息,味道是酸苦的。 自卑感也会以一些弱小、被轻 视的动物(比如老鼠、蟑螂、癞蛤蟆)等意象来表达。周星驰电影中的 著名蟑螂“小强”就是自卑感典型的象征性意象。
在意象对话心理咨询中,如果咨询师让来访者想象一个房子(即意 象对话心理咨询中所谓的“看房子”),那么有强烈自卑感的人所看到的 房子会比较小、比较破旧,还可能会是草房或土坯房这种材质不好的房子,甚至可能会看到残垣断壁或废墟。有强烈自卑感的人还会夸大自己 的丑陋、寒酸,想象别人轻视的眼光,在意象中更容易看到乞丐、妓女、废物、丑鬼等被人轻贱的人物形象。
一岁以下的婴儿通常不会有自卑感,因为他还只是生活在母子关系 中,与其他人没有什么心理联系(如果第一年的养育者不是母亲,婴儿 就会与最主要的养育者建立类似母子/女的关系)。
一旦幼儿开始个体化,就开始与其他人有了关系,也开始了最初的 比较,从而产生了优越感或自卑感。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结,就 是指有了性别意识的幼儿与同性别的父母一方相比后产生了自卑感。阿 德勒则指出,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比较,也会让其中较弱的一方产生自 卑感。由于小一点的孩子本身是弱小无能的,在与长兄长姐或其他人相 比后肯定会发现自己相形见绌,因此阿德勒认为所有人小时候都会有自 卑感。为了消除自卑感,人会努力奋斗去做补偿,以求将来能够在有一 天感受到优越感。比如,小时候口吃的人苦练之后,可能会成为演讲
家;小时候身体弱的人练武,也许就成了霍元甲。

阿德勒说的这种情况当然存在,但并不是所有自卑者最后都能超越。有些自卑者可能会破罐破摔,一辈子就这样自卑下去了。不过,阿 德勒的观点中有一点我不敢苟同——我不认为阿德勒说的这种方式能真 正超越自卑。我认为在人格表面的层次,超越固然可能会实现,但是在 人格更深的层次,原来的自卑感不会因此而被消除,因为自卑感的内核 是人生早期就被烙印在人格底层的一句类似咒语的核心信念。即使一个 人成了演讲家,他内心深处有关口吃的自卑感也依旧会存在,这种超越 者需要不停地提升自己,才能对抗其内心一直存在的自卑感。因此,他 必须不断地继续努力,让新的成功去抵御内心深处的自卑,这会令他的 人生不自由。这并不是心理最健康的状态——当然,比起破罐破摔的人 还是健康多了。
人在试图用补偿的方式来消弭自卑的过程中,内心多多少少还会有 一种报复心理,希望让别人感受自己过去所感受的自卑之苦,从而让自 己在对比中站到优越者的那一方。
如果内在自卑但能在外在行为上做到超越,获得阿德勒式的成功, 这也还好,但有的人可能会出现其他情况——自卑感让他很难受,但是 他并没有能力在现实世界成功,更没有能力获得阿德勒式的超越,就会 用自欺欺人的方式去应对。他会幻想自己成功,或是骗自己说自己很出色,从而用虚幻的优越感去抵御实实在在的自卑感。这样的人会伪装出 异常优越的样子,或是在意象中想象出一个强大或美丽的自己,但内心 依旧被自卑感啃噬。
自卑感是许多心理问题的根源,也是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心理成 长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化解人内心的自卑感,并让人获得心理健康。
注释
[1]赑屃(bì xì) , 驮石碑的形似乌龟的瑞兽。
[2]本段文字只是展示这些现象,但对“到底是不是有真实性”不做评判。当事人在感受 中,这些形象的真实感是非常强烈的。
本文摘自朱建军教授著作《情绪词典》
上一个:飞越疯人院:原罪与脱罪
下一个:心理学教授朱建军:感受词和情绪词对人的意义
相关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