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授朱建军:感受词和情绪词对人的意义
2025-02-07

学习理解和运用感受词和情绪词,对人具有对内和对外的双重意义。
对内的意义
对内,感受词和情绪词是标定自己内部感受的标签。我们还是以儿 童为例。有了这个标签,儿童就可以整理自己内部的感受,使内部的感 受更加清晰化。如果没有这个标签,儿童内部的感受就是混沌的,除了 知道愉悦和不愉悦之外,儿童很难精细地分辨不同时候的各种不同感受。然而,每次的感受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不同事情的感受也会或多或 少地存在差异。
这样一来,儿童无法精细地分辨感受,也就无法从中习得什么规律 性的东西——既然每次都是独一无二的,那还有什么规律可言?无法习 得任何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无法从中吸取任何经验教训,更无法从中获 知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处于这种混沌中的儿童只好被迫“活在当下” ,无法建立“自我认知”。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女性居多),除了遭遇了其他创伤外,有一 个问题就是他们在婴幼儿期没有学会足够的感受词和情绪词。因此,他们无法建立稳定的自我。而且,他们缺乏适用的情绪词,无法对自己的 情绪形成规律性认知,因此他们也学不会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这就使 得他们无法调节情绪,随时都被当下的环境刺激主宰,导致他们会因情 绪波动而不稳定,且社会适应能力也非常差。
与他们相比,健康人由于理解并能准确运用足够的感受词和情绪 词,因此能了解自己在情绪上的特点和规律,从而能够更好地管理情 绪,且社会适应能力也会好很多。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有边缘型人格特点的人恰恰是因为没有 掌握好大家通用的感受词和情绪词,所以在其试图表达某个时刻的情绪 和感受时,只好通过摹写和比喻等“写真”的方式表达出来,反而能让别 人感到生动逼真。因此,他们很有可能会成为作家,以对情绪的描写精 密清晰而著称——这与我们所说的借助感受词和情绪词“能清晰地认知 情绪”是不同的。然而,他们这种“写真”式的描述虽然看起来清晰,但 是具有不简便、不便于寻找规律的缺点。
我们将感受词和情绪词作为标签,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这一次生气 和下一次生气在感受上肯定不是一模一样的,但是都算生气。和具有边 缘型人格特点的人的那种“对当下情绪的写真”相比,有人会认为使用情 绪词更加“不精确” ,但是对于我们学习情绪规律、整理内心、了解自
己、适应社会等目标来说,使用情绪词更简便、更清晰。
对外的意义
对外,感受词和情绪词是交流的必要工具。
有了感受词和情绪词,我们才可以简便地告诉别人, 自己现在有什 么情绪。这样,人与人之间才更容易相互理解。
婴儿没有掌握感受词和情绪词倒也没什么关系,因为他的母亲(或 其他养育者)能耐心地去仔细观察他、了解他的情绪。然而,在他长大之后,就很难再有人还有那样的耐心和精力去对待他了。如果儿童不掌 握感受词和情绪词,他就会在人际交往中遇到困难。他期望别人耐心地 理解自己,但往往会遇到挫败。这种挫败多了,他就会积累很多的愤怒 或抑郁。这些消极的情绪会强化他对别人或对自己的敌意,因此会带来 更多的挫败… …这样的恶性循环最终会引发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然而,如果掌握了感受词和情绪词,就会大大减少这些问题的产生。深圳心理咨询

语言是人类进行社会交往的工具。人类社会之所以比动物世界发达,就是因为人类的语言沟通比任何动物之间的沟通方式都发达,因此 人类的合作能力也会优于其他动物。
如果没有感受词和情绪词,人就无法与别人在情绪方面交流,这会 造成巨大的损失。
摘自朱建军《情绪词典》
上一个:心理学教授朱建军谈情绪:自卑感
下一个:心理学教授朱建军:什么是中文感受词和情绪词,以及中国人的情绪
相关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