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心海湾心理咨询有限公司-深圳市心海湾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 返回
  • 首页
  • 导航
  • 首页 > 意象对话文集

    意象对话技术操作及理论分享(04):象征,心灵的叙事

      简介

      意象对话——这门语言
       
      意象是心灵的文字
      象征是心灵的叙事
                                                                          ——笔者按
       
      对于意象对话心理学,有一种描述会说,意象对话是一门语言——一门下对下的、和潜意识直接沟通的语言。这一说法,既简洁明了又十分贴切。对此,更无需笔者再行赘述。而另一方面,这一篇里笔者想和各位分享的,也恰恰要从“语言”这一话题说起。
       
      作为一种语言,必然要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这门语言所使用的文字。
       
      就意象对话来说,顾名思义,其所使用的文字即“意象”。我们曾在前文中,从“媒介”这一视角,谈过意象与“转化”的发生之间的关联。意象恰好立于意识与潜意识的交汇之处——在这个扭转乾坤的关键点上,意象的一边是被称为现实的意识生活;而另一端,则是无形且不可见的潜意识世界。
       
      另一方面,意象又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容器——其中不仅包含着“意义”、“意图”和“意境”等心理内容,更重要的是,意象中承载着内心的感受——情绪以及对内心的体验。潜意识与心灵本身,是无形的存在。它们以感受、感应为中心,而非以逻辑和理性为中心。而置身在既看不见也摸不到的“无形”事物面前,我们对其一切的认识和经验过程都有赖于感受作为基础。也正因如此,意象也即“心象”,而其本质上,是心灵的文字。
       
      当然,对于一门语言来说,仅仅只有文字是不够的。在人类语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语言都曾是先进文明的代表——例如,古埃及语——而遗憾的是,今天我们也只能在那些神庙的残垣断壁上看到这些语言的骨骸——文字尚存,却因为再无人懂得如何言说,而成为了“死的语言”。
       
      因而,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一门语言,除了其所使用的文字之外,如何说这门语言——将文字符号通过或有序、或富有创造性地排列组合化为叙事,是其作为“活着”的语言的关键。而这,便是这门语言所使用的语法。
       
      对于意象对话来说,文字是意象。而语法,则是象征。
       
      什么是象征呢?对于其定义,笔者想从自己的体会入手,用一种颇为形象的方式,给出这样的描述——象征是联结,是将不同的世界之间联系起来的通道与桥梁。这里所说的世界,既有我们实实在在生活着的、被称为“现实”的世界,也包含着诸如梦境、童话、神话、信仰,以及记忆、想象和原型这些在现实看来——并不现实的世界。
       

      深圳心海湾心理
       
      当“现实”与“真实”相融
       
      在这儿,笔者要强调的一点是,这里所说的“现实”与“非现实”的世界,更多的是在意识层面的立场之上去进行的区分与定义。与此同时,我们要区别的是,现实与否,并不等同于是否真实。换言之,意识所看到的现实世界,并不一定处处皆有真实。相反,那个不现实的内心世界,有时竟令人在感受上体验到于现实无可比拟的真实。
       
      我猜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生活是无比现实的。我们要遵守法纪,服从道德,要能养活自己,能融入社会,可能还要谈恋爱、组建家庭,过着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当然,很多时候,我们有追求,有理想,更希望能别白来一世,有机会能活出自己,达成自我实现……
       
      但就是这样的现实生活,有时也会令人不免产生怀疑——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笔者有着类似的感觉,特别是当我在生活里感到疲惫、难过,没有目标又无所事事时——我会觉得生活像是个梦一样,但想醒却又醒不过来。还有的时候,我觉得现实就像不知是谁变的一个戏法,而我们都被这个藏在幕后的人给耍了。甚至在某些无聊的瞎想里,我还会觉得自己并不属于“这里”,但究竟我是从哪来的又要到什么地方去,同样一无所知——干脆讲吧,我觉得生活的确很现实,但就是有那么一些时候,这种现实,是“失真”的,而且毫无真实的感觉。
       
      而从另一个视角再看,竟会有同样令人不解和纳闷的地方。笔者自己对心理原型的理论颇为偏爱,平日里更喜欢读一些古今中外、世界各地的神话、童话和传说。无疑,这些内容是“非现实”的——它们要么是原始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自然的崇拜,要么就是怪力乱神的那些主观臆造,要么干脆是骗小孩儿、吓唬小孩子的——谁说它们是现实,谁就真成了说梦的痴人。但是,你看令人不免感到纳闷的是,这些骗人的东西,为什么能够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一直被讲述和传承?谁在童年里没有心甘情愿地被这些东西欺骗呢?谁又在寂寥的深夜,当心中闪过灵魂这一字眼时,不曾暗自神伤呢?是的,这些存在并非“现实”,但它们的确是真切、真实的,哪怕它们并不可见,也无从碰触。
       
      荣格在《人格的发展》一文中,讲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小姑娘,和大多数这个年纪的孩子差不多,不可避免地问向父母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人是从哪里、且怎么来的?自然,从父母那里,小姑娘不可能得到直观明了且具有智慧的回应。在几经周折后,她终于从“种子发芽”中,观察并领悟到了这一问题的答案。小姑娘看到园丁将花种播种到土壤当中,而又在来年,植物的芽苗破土而出、开花结果。看到这儿,相信各位在心中一定和笔者有着同样的感慨——大自然真是无所不知且充满了智慧。自然的母亲,以其自身给予了这个充满好奇的女孩儿最好的“教育”——无疑,这是任何父母都难以胜任的。
       
      小姑娘在现实中,对于“人从何处来?”的困惑,却在对大自然的接触和观察中找到了答案。这就是象征——从另一个世界的视角,为当前的现实情境,带来和注入了某些新异的信息与体验。而且,谁也不能说,那个被“人从何而来?”的问题困扰着的世界才是唯一的现实,反而那个解答这一切的灵感来源的世界,竟是虚幻、不实的……
       
      而且,有过意象对话体验的人都知道,注重对“感受”的体会,是和意象相处的关键。甚至心理转化发生与否,以及发生的深度,都取决于感受是否充分且深刻。对意象的体会越是用心、走心,领悟与成长也往往越见成效。
       
      这其中的奥妙在于,体验者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或者说能够接受意象,乃至那个“非现实”世界中的一切的——真实性。直观地讲,意象、梦,乃至那些亘古流传的神话和童话,仪式与信仰和我们置身“所在”的世界一样,都是真实的,这一点,你能接受吗?
       
       
      方法分享:“活”出心中的意象
       
      笔者经常和同仁们开玩笑说,学习意象对话,学好的标准之一,就是要把自己学成“戏精”。当一只飞鸟略过天际,我们看到孩子也挥动其双臂——在成年人眼里,这是孩子在模仿鸟儿飞翔。但你猜在孩子心中发生了什么呢?如果我们问向这些“小小原始人”,他们会告诉我们的是——我就是鸟。意象是原始思维的产物——在那个人类与万物共处,向万物学习、与万物相伴的时代,渴望融入并成为彼此,是万物间最深刻的向往与珍重。因而,当我们去看一个意象、一个子人格,去体会、感受他们,不如带着你的觉察,让自己“成为”那个意象和子人格。
       
      在咨询中,我们会引导当事人去体验——看到一个意象时的情绪或感受。实际上,有时候,也会引导说,在想象当中,试着去体会体会那个意象的心理感受。这个操作理念就是在借助对意象的真实体验与感受,由象征搭建的联系里,令“转化”在自我与意象的彼此融合中发生。换而言之,体验的深度——或者说,允许自我“进入”一个意象(子人格)的程度,往往决定了转化发生的程度以及真正从体验里能够有所领悟的深度。
       
      当然,这个方法有时会引起顾虑(心理上的防御)。大多是出于,自我担心失去主导或是掌控地位,甚至害怕被意象占据。尤其是对那些主观上令人感受不太好的意象——比如,令人恐惧的意象,或是充斥着很大情绪的意象。在这儿,笔者的经验是,某些意象的确不可贸然去进行这种“进入”式体验,尤其对于刚接触意象对话的人来说更是禁忌。例如,意象中死去的人(尸体),鬼的意象,以及疯的意象,等等。而其他大多数的情况下,都可以以更具有代入感的方式进入到对意象的体验当中。
       
      这种体会意象的方式,有可能会在一段时间里,令人陷入某种情绪状态当中。例如,在体会一个“乞丐”的子人格时,有好几周的时间,都会感到自卑、消极,甚至是抑郁。或是在体会一个“流浪儿”的意象时,总会有伤心、被抛弃感等等情绪从心底里涌上来……每每这时,都会唤起自我的担忧,害怕自己从里边出不来,或是影响了现实的生活与人际关系。实际上,就笔者自己的经验来看,这些情绪、感受的出现,恰是说明此时我们正以自身为容器,在抱持这一切。而看到现实因此受到的影响,也意味着这些内容(意象)正融入进原有的人格结构——转化就是这样发生的。
       
      举一例来说,某人在子人格拆分时看到了“霸王龙”。实际上,在很多压抑愤怒的人心里,霸王龙的确是常见的意象。而且,压抑愤怒的人,往往害怕看到这类意象,就像在现实中,他们害怕脾气不好的人,以及自己内心里那些愤怒的情绪一样。在谈及这一子人格时,笔者建议当事人去网上找找霸王龙的图片和视频,并且找个自己觉得安全、放得开的地方,试着去模仿模仿。后来,当事人反馈说,她在做这个“作业”的那段时间,霸王龙出现在她心里的时候越发频繁了。而且,现实中,她也有几次,在很愤怒的情况下,差点甚至直接就爆发了。这无疑令她感到十分恐惧,因为这根本就不是她自己。
       
      但问题是,不是她自己,又会是谁呢?通常那些我们不愿接受的部分——当它们被压抑到很深的无意识状态下,往往我们就不再认为那个部分属于自己了。有时我们会将其投射给他人,以为那些仅仅只存在于别人身上,而自己决然不是这样的人。当然,压抑本身会令我们自身的心理能量以及生命力在不断内耗中被消耗殆尽。尤其是压抑愤怒的人,常常都是缺少活力的、退缩的和疲惫的状态。
       
      那么,“霸王龙”的回归,会带来什么呢?这个压抑愤怒的人,自从越来越多地允许自己“活”出霸王龙的部分,她也的确变得易怒,甚至还被周围人说成脾气变坏了。但她也找回了自己的攻击性和边界感,比起以前更懂得维护自己的权益。更重要的是,又过了一段时间,当她可以在霸王龙这一意象的体验上自由进出之时,她自己主观上,都感到生活和生命比以前更有活力了。
       

      深圳心海湾心理
       
      象征与修辞的区分
       
      象征是不同的世界——外在与内在、自身与客体、个体与集体、人类与自然、现实和神话、现代与原始——之间相互的感应与共鸣,是不可思议的融合。因而象征,作为极具“诗意”的叙事方式,并不是“什么代表什么”的过程,也不是“谁象征着(了)谁”的所谓“象征意义”,更不是某种特定的修辞方法或是表达技巧。
       
      在意象对话的过程中,笔者观察到很多时候,我们都误将“象征”和“修辞”混在了一起。例如,当一个人在描绘内心中的“愤怒”之时,他可能会这么说:“那种愤怒的感觉,就像是有一把烧红了的烙铁横在我的心里。”或是某人在形容她心中的“憋屈”时,这么描绘到:“我感到胸口憋闷,仿佛有一块儿大石头压在心上。”这样的表述,看似是很形象且生动的。而且,伴随着直观的心理乃至躯体上的感受,似乎意象也在心中就此呈现了出来。
       
      诚然,在刚刚例举的这个过程中,当事人的情绪与感受都被以十分形象的方式示现了出来。但如果我们误以为“烧红的烙铁”以及“压在心上的石头”就是意象的话,甚至还由此开始了意象对话的引导与对话——那么很遗憾,我们在这儿犯了一个错误——别忘了,象征是真实的呈现,而非某种修辞方法。一旦当事人在描绘其内心体验的过程中,用上了“好像”、“仿佛”、“犹如”、“宛若”、“恰似”等等这些喻词,便远离了象征的本意。同样遗憾的是,那些在心里看到的形象、表象,任其如何生动、贴切,也都不是真正的意象。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象征,而非修辞呢?我们曾说过,意象是原始思维的产物,其核心是内心体验与感受。表象有时是在糊弄,甚至是带有欺骗性的,但意象不会。因为感受是真实的。那么,作为心灵赖以叙事的语法,象征既不会说假话,更不会借以“虚假”的事物来描绘内心的真实。相反,象征会以一个意象与感受直接相连,它们一个是容器,一个是其中的内容。同样无比真实,自然也不存在谁像谁,或是什么就如同什么一样。
       
      以前文中所举的例子来说,如果我们听到当事人这样来描述:“在体会愤怒的时候,我看到心里横着一把通红的烙铁”,以及若是那位女士这样来说:“我心里压着一块儿大石头,所以感到特别憋屈”——这就是象征的表达。当“心里压着的石头”是“被压着”的感受的容器,而不是一种对憋屈这种感受的形容,那么这时的“石头”,就是真正的意象了。
       
      象征是一种诗意的表达,而真正的诗歌,之所以能够直击心灵,恰是因为其从来都不是以修辞手法来进行拙劣的堆砌,而是以意象直抒胸臆。举例来说——有这样两个不同的表达,一个是“我内心充满了喜悦之情,高兴得就像是要飞起来一样。”另一个则是“我高兴得都飞起来了。”如果我们用心去体会一下,这二者谁才是真的感受到了发自内心的高兴和快乐呢?遗憾的是,修辞方法,往往带有逢迎之嫌。而诗意的语言,来自心灵,其表达对象亦是心灵本身。前者总是太想打动听众,却因此未能打动心灵。后者则从未试图将谁打动,却无意之中触碰到了真实的感受。
       
      对于象征和修辞方法的分辨上,可能有人会觉得笔者未免过于较真。而且对于上文中所举的例子,怕是有点咬文嚼字了。但的确就笔者的观察与经验来看,当修辞代替象征出现之时,往往恰是出于当下的情绪、感受未能很好地被抱持。或者俗称“抱不住”——当事人在心里一时间抱不住这种情绪感受或是当下的状态,于是转而尝试借助更多的言语上的描绘与表达来卸掉一些情绪能量。这时,如果我们未能有此分辨,而是贸然从这里进入“意象”对话当中,很可能使接下来的体验与对话都从此流于表面。甚至有的时候,当我们误将修辞过程中的形象与表象当作象征的意象来工作时,当事人的情绪很可能很快便消退下去,令人误以为这些情绪感受得到了抱持,而实际上这些能量只是被卸掉,或是逃开了……
       
      当然,在意象对话的过程中,哪怕当事人在体验时用到了修辞而未能进入象征,同时还出现了“假的”意象,也没有关系。有一个很简单的操作,即可从“修辞”再转到象征上去。还以刚刚举的例子来说,当那位女士描述说“我感到胸口憋闷,仿佛有一块儿大石头压在心上。”——这个时候,我们首先别把她所说的“石头”当作意象。接下来,引导她继续体验这种感受即可。例如,我们可以说,“就让我们在这种感受里陪着自己呆上一会儿”,或也可以是“把你的注意力放在感受上,就这样继续在心里去体会它”……当然,如果我们感到时机成熟,也可以直接从这里进入意象对话——当然,不是从“石头”这一“假的”意象入手,而是可以这样引导说,“那么接下来,就请你带着这种心里的感受(像石头压在胸口一样),看看这时会有一个怎样的意象或是意象的场景,出现在你面前(心里)(的想象中)。”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尝试着由此引出当事人的某个子人格——我们可以引导说,“带着这种感觉,你在心里看看,看看是谁(一个怎样的形象),感到胸口如此的憋闷(就像被石头压着一样)”……
       
       
       
      从象征意义到心理意义
       
      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
                                                                                                                                                            ——《大惠普觉禅师语录》
       
      在和意象打交道时,“象征意义”常常是我们难以绕开的环节。甚至在笔者的观察中发现,很多时候,比起对于去看、体会和对话一个意象,我们往往更热衷于了解某个意象到底代表(象征)了什么。
       
      不得不承认,起初笔者也沉迷于此。因为在谈及象征意义之时,可以从人生聊到神话,也能打命运说到原型。就像是解析一个梦境,你能从中看到一个个体的人生,也可瞥见到集体的、民族的、甚至人类的命运。但后来笔者才明白,这样的解析,无异于是对一个梦,一个意象所进行的“解剖”。这样一来,意识自我看似得到了一个“明白”的结果。而这个梦,这个意象却也就此失去了生命。
       
      与此同时,从象征的角度来说,对所谓象征意义的求索,也会令作为“桥梁”的象征本身被切断、堵死。如前文所说,原本象征是作为两个世界——现实的与内在的之间的联系而存在的。同时,相联的世界又借由意象而彼此注入、相互融合。然而,一旦我们将热情投注在象征意义上,相联的便就此断开了。因为,自以为了解了象征意义的自我,便很难甚至再也回不到对意象的感受与体验当中了。
       
      也正因如此,意象对话从初学阶段开始,就在有意指出或强调,对意象的体验更为重要。而分析意象和了解象征意义,虽然并非禁忌,但在体验未到的时候,最好不去更多涉及。当然,即便是这样,还是有很多人会这么做——比如,抛给笔者一个梦,然后要你来解析。或是带着极大的热情,想要知道他(她)看到的意象,到底象征了什么……
       
      杀死意象,切断象征,以及那么多先行者苦口婆心的经验在那儿摆着,可为什么还是有人要去执着地弄明白象征意义呢?就笔者的亲身成长经历以及观察来看,这其中的原因有两个,且大体都和自我(自我意识)有关。其一,意识自我认为“我”是心灵的中心。其他种种,乃至万物,皆是自我的延伸,抑或自我之象征。换句话说,所有的一切都只能围着“我”转,且都只能是对自我有意义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对象征意义的索求,无外乎是想知道某物、某意象亦或某种存在,对“我”来说,是否有意义以及意义何在。其二,自我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害怕”意象的真实性的,甚至担心自己被意象所占据。因而,将意象视作具有象征意义的心理表象,恰是“理智化”这种自我防御机制使然。
       
      前文中,我们曾谈到说,转化发生的关键在于,体验者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接受意象,乃至那个“非现实”世界中的一切的——真实性。甚至如我们在本系列的第二篇(与意象同行)中谈到过的,意象(梦)和自我一样,同是有生命的事物。我们谁也不能指着另一个有生命的存在,然后去说,对方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其对“我”是具有意义的。
       
      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整体,是以一生来讲完的故事。而每一个意象,也都包含着所有关于这一意象的叙事。因而,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只动物、一株植物,亦或是一个意象,本无需是谁的象征,其存在本身,就是意义。
       
       
      接下来,笔者想就“猫”这个意象为例,谈一谈自身的经历与观察,也从而试着向大家说明象征意义与心理意义的不同。
       

      深圳心海湾心理
       
      笔者自述:和“猫”意象有关的三个经历
       
      第一个经历
       
      咨询中,某位来访者声称自己梦到了猫。她问笔者,梦里的猫究竟代表了什么?就笔者当时对这位来访者的观察,她正在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通过一段时间的咨询,她越发感觉到一切现实中困惑的缘起,其实都在心里。于是她也开始慢慢收回对外境和他人的过度关注与投射,转而要去内心一探究竟了。
       
      你看,在这儿,猫意象的象征意义显而易见——猫是夜行动物,白天里总是一副懒散闲适的作派。可到了晚上,便化身成为黑暗里目光如炬的魅影。而且,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猫原本就是来自阴间的动物。而在古代的西方文明中,猫是墓葬文化里不可或缺的元素。因为人们认为猫能够引领亡灵去往冥界。这里又涉及另一个象征——阴间和冥界,作为“地下世界”,是潜意识的象征。当然,你看我还能引经据典外加跨学科分析,将这只猫说成是“薛定谔的猫”——一只在你打开门之前,永远不知道它究竟是死是活的猫。而这扇门呢?按照心理学家比昂的说法——你永远不知道在一扇门的背后你会遇到什么,尤其是当这扇门朝向潜意识之时……
       
      作为咨询师,我该怎么和来访者说清楚这个梦中的猫的来龙去脉呢?我要把这些象征意义啰里八嗦地一一讲给来访者吗?最后再给出一个结论——梦到猫,代表了你正在向内去探索潜意识。这么一番解读,是不是显得“探索潜意识”这件事挺无趣的呢……
       
      后来,笔者对这位来访者说,我也不知道梦里的这只猫是什么意思。但你没事的时候,可以回想回想这个梦,在想象中看看这只猫的意象。体会体会你对它的感觉,看看会不会有什么发现?甚至还可以就在睡前,当你躺在床上,最好是即将入睡之时,你试着在心里想象这只猫的意象,然后就入睡。当然,第二天早上如果刚好有梦,就记下来……对自己并不了解的事物,向他人、书本求得一个答案,这有什么意思呢?不妨去用心琢磨琢磨它,这不正是对某件事物的亲身探索吗?
       
      第二个经历
       
      笔者观察到,在一些梦到猫的梦里,猫通常都是女性(气质)的象征。因为在古埃及的神话以及诸神崇拜中,女神贝斯特——女性的守护神,性感、妩媚以及司管春药的神,就是一只猫的形象。
       
      例如,在某位来访者的梦中,她梦到一只猫被很残忍地杀死了。而她又谈到,现实中她本人十分不喜欢猫,甚至会对猫毛有皮肤过敏。这之后,又在另一个梦中,她梦到一只流浪猫跟着她一直来到了家门口。梦里她赶紧打开门逃进屋内,把那只猫关在了门外。但突然一回头,她竟然发现屋子里站满了猫!以至于她从这个梦中被惊吓到醒了过来。
       
      如果笔者从象征意义的角度上来解析这些梦,我们会看到这位来访者,压抑了自己内心中的女性气质。因为,梦中的“杀死”是压抑的象征。也正因如此,后一个梦里,她越是想把猫“关在门外”(将猫所代表的这部分人格分裂出去),这猫也就越是会无所不在(通常压抑和分裂的部分会随着积聚越来越多的心理能量而泛化)。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现实中,来访者连碰到猫毛都会过敏的原因。因为“过敏”这一躯体化的症状,表面上是排斥,实际上正是过度敏感的象征。压抑了女性气质的这位来访者,的确在现实生活中,是缺少女性的特质以及魅力的。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现实中,她一方面总想战胜男性,证明作为女人是比男人更强的。但另一方面,在她心里,却又压根瞧不起女性。
       
      在咨询中,对于来访者的这两个梦,我该如何去诠释和解读呢?我告诉对方,梦里杀死了猫,就代表了对女性气质的压抑——所以你并不接纳作为女性的自己;所以你也很难建立好的亲密关系……而之所以在你梦中的屋里会有那么多猫出现,恰恰说明了,被压抑的这部分女性人格,携带着作为女性的一切的内心的渴望,且如此强烈……这么做,你会发现,来访者要么感到一头雾水——既然这部分已经被压抑到无意识当中了,意识又怎么可能深刻体验和理解到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呢?也或者,我们会遇到另一种困境——来访者表示她听懂了,而且感到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接下来该怎么办呢?(能怎么做呢?)
       
      笔者真正能做的,就是带着她到意象里去看那只猫——从她的梦里,引导进入意象对话,去看那只一直跟着她的猫的意象。当然,这个过程在起初极其的艰难——但这个梦、猫的意象以及她的人生处境都再明了不过地向我们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答案——要和这只在心里的猫建立联系,要学会和她打交道,甚至要让自我去认同她,向她学习并跟随她的指引……
       
      因为在内心里,我们其实不能说,猫是女性以及女性气质的象征。试想在几千年前的古埃及,当一干女人们去膜拜贝斯特女神——这只猫时,她们决然不会认为,为人们所深深信仰的女神,只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一个形象(意象)。相反,她们都希望在对“猫”的信仰、崇拜和追随中,得到她的指引与庇护。
       
      第三个经历
       
      有那么一段时间了,在笔者的咨询工作中,猫意象,总是时不时地出现在意象对话的过程当中,或是呈现在来访者的梦里。这引发了我对猫的更多地好奇。一时间,我找来了大量的关于猫的神话、童话,以及传说和相关的风俗与仪式。这才发现,原来古今中外,猫对人类的生活、文化乃至文明本身,都有着如此重要的影响。
       
      从关于猫的记载、研究以及故事中走出来,在现实的生活里,笔者看到的是,在文明高度发展的现代化的都市生活中,人们对于猫的热爱,甚至是崇拜,可能一点都不亚于过去的古人。究其缘由,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出于,同样置身都市生活当中,人、人格以及人性是被高度驯化的,而猫则始终保持着原始的野性。从象征意义的角度,我们会说,正是人将内心里被压抑的这个部分——这个原始的、野性的部分投注到了猫以及猫意象身上,才促生出我们看到的“猫文化”以及对猫的喜爱甚至是崇拜。但如果从意象的心理意义这个视角来看,我们会发现,在我们高度理性,甚至机械化的生活里,正是猫将我们自身压抑的原始的、自然的属性,以及那来自野蛮的自信与骄傲,从潜意识内心深处,带回并重新归还给了我们。猫意象,并非是我们自身人格的某一部分象征,因为对于猫以及任何一个意象而言,心灵才是它们真正的来处。
       
      最 后
       
      弗洛伊德曾说过,“精神分析心理学所要解决的,乃是人类灵魂生活中所遭遇之困难。”心理学自始至终,都是关于人、人性、人心,乃至灵魂和心灵本身的学科。因而,相较于去谈论意象的象征意义,笔者认为,不如将关注点放在意象的心理意义上来。特别是在和意象打交道的工作中,我们可以试着不去问一个意象象征了什么,而是用心去体会和发掘其对一个个体的人格、人格发展,乃至集体的人格和人格发展,究竟意味着什么?
       
      而回到意象对话,我们会说,体验到时,其意自现。因为在心所安排的缘分下,我们能与之相遇,既可以说是“我”见证了其存在,而反过来说“我”为其所见证也同样成立。这就像是,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以为在心里看到了一个意象。其实在同一时刻,我们也是被意象所看到的——与其把一个意象写进象征意义的词典当中,不如用心去聆听它自发的讲述。

      文章转自无梦之梦,作者:那人

       

      上一篇:意象对话技术操作及理论分享(05):心灵、种子与心愿

      下一篇:黄金级意象对话心理师何明华:女性的性别意识

      其他专家

      电话 短信  地图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