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心海湾心理咨询有限公司-深圳市心海湾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 返回
  • 首页
  • 导航
  • 首页 > 意象对话文集

    心理学家苑媛||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疫情下对“伤害”的反思

      简介

      一场抗疫之战注定了2020年春节的不平凡。
       
      有人道德失范,为了满足猎奇心理和口腹之欲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有人行为失矩,执意不加防护,肆意聚会游玩,最终被病毒俘获;有人心态失衡,对武汉人横加指责,避之不及,同中世纪黑死病爆发时人们将犹太人当作替罪羊的态度别无二致;有人情绪失控,对医护人员大打出手...... 
       
      作为临床心理学工作者,我想说:伤害多源自无知,慈悲则因为懂得。
       
       
      1.因为懂得口欲期固结的不健康性,所以能对动物慈悲。
       
      口欲期(oral stage)亦称口唇期或口腔期,由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特·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提出,属于(广义的)性心理发展理论的第一阶段(约1岁以前)。口欲期本能根源于口腔,对象是食物,目的是结合,个体的兴奋投注于口腔,婴儿靠吮吸、咀嚼、吞咬等口腔活动来获得身心满足。
       
      精神分析学研究发现,假如婴儿在口欲期的发展不顺利,其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严重缺失或被过分满足,那么,带有过度缺失感或过度依赖感的心理能量便会固着/固结(fixation)在这一时期,这个人就会在潜意识里始终保持1岁以下的幼儿心态,会把“吃”当作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并因此将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下意识地视为广义的、象征性的“吃”,诸如贪财、贪权、贪色、贪物等,从而影响其心理发展、人格特点、行为模式乃至人生脚本。这一心理现象叫“口欲期固着”或“口欲期固结”。
       
      固结不仅是一种心理能量滞留于后来生活的现象,还可以是一种满足身心需要的方式。存在口欲期固结的个体,既可以表现为“贪吃”行为,成人后可能形成口腔施虐(如咬人、咬东西、吃不该吃的东西)、口腔依赖(如吸烟、饮酒)、口腔成瘾(如烟瘾、酒瘾、毒瘾)等不良行为或性格,也可能表现为象征性的“哭”“叫”“咬”“吃”。比如,遇事叫苦连天是象征性的“哭”;公众场合无理取闹、动不动就嚷着“我要找你们领导”,此为象征性的“叫”;说话尖酸刻薄、喜欢批判嘲讽、善于斗嘴谩骂,是象征性的“咬”;各式各样的“贪”,则为象征性的“吃”。仅以心理分析为视角,我们当中有许多的口欲期固结者。
       
      吃,固然没错,且为生存之道。但是,我们要记得:我们是人!我们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更不可什么都吃,尤其是对动物。我们要活得有尊严、有底线、有边界,有更多更高更美的追求。
       
       
      2. 因为懂得受害者谴责心理的不健康性,所以能对“始作俑者”慈悲。
       
      人们常常将事情的结果,归因于更高的道德层面的“公平”。换言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会给他/她带来公正的结果;做好事就有好报,做坏事就有坏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就是人类的“公正世界假设”/“公正世界谬误”(Just-world Hypothesis/ Just-world Fallacy)。
       
      最早研究这一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家Melvin Lerner指出,正常人在生活中需要维持一个良好的自我感觉,可是正常人经常会遇到身边的人、报纸上的人、各种各样的人遭受各种不幸。这种事情频繁发生,人们虽未陷入恐慌,却忍不住将其解释为:一定是因为他们做错了什么。譬如,“那个女孩儿之所以被强奸,是因为她长得太漂亮,穿得太暴露,大晚上还在外面瞎逛……”于是,谴责受害者的行为或现象时有发生。
       
      这次疫情也不例外。当人们痛斥并人肉搜索吃蝙蝠的“始作俑者”时,也许忘记了:在病毒面前,他们也是受害者。诚然,他们是无知的受害者。我相信,如果他们懂得相关的知识,如果他们知道一旦发病,会波及身边最亲近的人、波及社会、乃至世界,他们一定会有所不同;除非他们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毫无人类所共有的道德感与罪恶感。但就目前资料显示,他们不是。
       
      受害者谴责心理是认知失调的一种表现,是一种认知偏差,是人类自行构筑的一种心理陷阱。这种想法或归因方式很可能是偏颇的、非理性的、非人道的,甚至非正义的,却因其能够起到安慰的心理作用,也能够提供一部分的原因解释,而存留至今。但是,我们需要站在科学和理性的视角澄清一点:受害者谴责心理的倾向未必是健康的。就“抗疫”本身而言,我们关注的焦点以及各个领域工作的重点均应为“解决问题”。
       
       
      3.因为懂得死亡恐惧是人类共同的恐惧,所以能对生命慈悲。
       
      宇宙间自有人类以来,已有850亿人先后死在这个星球上。迄今为止,这件事不可逆转。于是,死亡恐惧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深层恐惧。这就是为什么,当查士丁尼用大把的金子去诱惑掘墓工人更卖力地干活时,工人们丝毫不为其所动。这也是为什么,东汉末年,伤寒所致的死亡数量达到“填塞道路”的惨烈程度,仅医者张仲景一家就有一百多人病逝,“伤寒十居其七”,故其愤而著医典《伤寒论》,以图悬壶济世。
       
      对于死亡恐惧,较为健康的态度是,既敬畏大自然,接受生命有终结的自然规律,珍惜每一个当下和每一个生命,又不被动散漫,随意过活,更不试图突破这份恐惧而胡作非为。
       
      享有盛誉的存在—分析学说领袖、著名临床心理学家维克多·埃米尔·弗兰克尔(Viktor Emil Frankl M.D.,1905-1997)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人的主要动机是理解生存的目的与意义,揭示自己生存的秘密。他把这种动机称作“探求意义的意愿”。动物知道寻求快乐与征服,却不懂生存的意义;而人的本性在于寻求意义。
       
      为此,他提供了获得生命意义的几个重要途径:一是创造和工作,不断开发潜能,实现生命价值;二是体验意义的价值,尤其可以通过爱来实现生命的意义;三是对不可避免的苦难所采取的态度,即使面对无法抗拒的情境或苦难,仍然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和立场,通过实现态度性价值而改变自己看待事物的视角,从而获得新的觉知。
       
       
      4.因为懂得最好的爱国行动是改造自己,所以能够体现对国家对社会的慈悲。
       
      “民族”一词绝非抽象。民族是由一个个人、一代代人组成的。我们每个人的性格都是民族性格的一个部分,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品质也都是民族心理品质的一个组成。认同了中华民族的人,也便成了爱国的人。
       
      对于所有的爱国者以及有志于改善中国民族性的个体而言,最真诚、最直接、最切实的方法就是愿意追求心灵成长——不断深入地探索自我、觉知自我,学会调节自己的不健康心理,学会重建自己的心理底线与心理边界,学会有效修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努力改善自己的人格品质。
       
      我相信,当口欲期固结的人越来越少,当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人越来越多,当遇到不适情境聚焦问题解决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民族必定越来越美好。
       
      此生多珍重,长养慈悲心。
       
      天道酬慈悲,吾辈当自知。
       
      处世当自醒,为人须自持。
       
       
       
      作者简介:苑媛,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首批二级心理咨询师。师从著名心理学家朱建军教授。意象对话心理学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主管学术研究);“四月天”少女性伤害心理援助公益热线督导、培训师;“5·12” 汶川地震首位致电中国红十字会申请前往灾区的心理咨询师,并作为中青部首批督导专家赶赴灾区,被团中央中青部评为“优秀志愿者”。迄今为止个案咨询约2000例;团体咨询约1000例;心理危机干预约500例。
       
       

      文章转载自中财应用心理微信公众号,作者:苑媛;仅作分享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中图片由心海湾及其友人提供


       

      上一篇:心理专家丛中:《意象对话心理治疗》书评与推荐

      下一篇:一朝被蛇咬——“信任”受创之后

      其他专家

      电话 短信  地图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