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心海湾心理咨询有限公司-深圳市心海湾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 返回
  • 首页
  • 导航
  • 首页 > 意象对话文集

    意象对话技术操作及理论分享(06):梦、想象力、融合与转化的发生

      简介

      写在前边的

       

      在这一篇中,笔者想谈一谈梦与意象对话。或者更具体地说,了解梦、学会和梦打交道,对我们学习、掌握和使用意象对话时会带来哪些帮助。

       

      同时,笔者要澄清一下的是,我所说的和梦打交道,并非是指学习如何来解梦。诚然,练一练解梦,分析分析梦中形象(意象)的心理象征意义,的确能扩展我们对意象的诠释与解读。但这种扩展方式实在狭隘,或者我们去分析电影、小说和艺术作品同样也能有此效果,并不必要有梦。

       

      笔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甚至可以干脆这样来理解——下一些功夫在梦上,能帮你学好意象对话。当然,再直白一点——想学好意象对话,做梦去吧!

       

       

      梦对锻炼意象思维的帮助

       

      首先,做梦能够锻炼我们的“意象思维”能力,了解在意象的世界里,事物都有哪些运行和变化的规律。我们都知道,梦中的时间、空间,乃至事件的逻辑和某些具体的形象,往往都和现实有着很大的差异。例如,时间的无序、空间的切换,以及形象的变幻、重叠与凝缩,这些异于常理的表现形式,恰是潜意识,同时也是意象世界的法则。

       

      例如,在意象对话中,某位来访者看到一个形象——起初,这个形象是一个白衣少女的样子。而随着体验的深入,再看下去,竟然呈现出了一个类似老巫婆的形象。而且,当事人描述说,感觉上这两个形象,却又是一个人……

       

      你看,从现实的逻辑也或常理来看,我们通常只能看到一个、两个或是“每一个”形象,也能够想象,在一个人的身体里,有两个不同的人格状态——有时是少女,有时则是那个老巫婆。然而,在意象中看到的,却决然不符合常理。同一个人的形象怎么能一会儿是这样,过一会儿又变成了那样呢?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如果我们带着“常理”的视角,试图让来访者就此给出一番解释或说明的话,往往都只是徒劳。而且如此一来,又会令当事人的注意力被就此带跑,偏离了对潜意识内容——意象、感受及个人体验的专注。

       

      相反,如果我们经常留意梦的话,就会知道,此类情况在梦中并不罕见。自然,也就不会将时间浪费在请对方作出解释上,而是由此继续去寻访潜意识心灵了。以上述例子来说,咨询师可以就这个情况直接问一下来访者的体验如何——“当你看到这样一个意象,一会儿她是少女的样子,一会儿又是那样一个巫婆的形象时,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呢?”如此发问,我们也便有机会得到来自当事人的如此回应了——“你这么问的时候,我体会了一下。一开始,我会有种混乱感。觉得两个形象这么变来变去令人感到不确定和烦躁不安。而我现在又对此会有一种纠缠的感觉,好像他们(这两个形象)永生永世都会这么一直和对方缠在一起……”

       

      你看,你要先能接受这个不合常理的“梦的逻辑”。进而,才能发现当事人借此究竟想要传递和表达什么——这对看意象和做梦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或意义何在?相反,没有此经验的情况下,我们必然会以现实逻辑为依据,将注意力大都放在如何用常理来理解这一切上,从而错失了走进内心的契机。

       

       

      做梦,是找到想象力的途径

       

      除此之外,做梦还可以锻炼我们丰富的想象力。

       

      在《意象对话心理治疗》一书中讲到,人的心理具有符号化的功能。借此,我们将内心的情绪、感受以及力比多和能量等“无形”的心理内容完成标定——赋予其相应的“形象”,进而来认识并与其建立关联。

       

      例如,我当下心里体验到了一个情绪,我为他人描述这种情绪时,说道“我感到很悲伤”。这个叫做“悲伤”的说法,就是对该情绪的符号化。而如果我是通过书写记录下了这种情绪的话,那么在纸上写下的“悲伤”二字,同样也是符号化过程中,赋予这种情绪的文字(符号)。当然,描绘一下悲伤的感觉的话,我可能会说,“悲伤于我,就像是阴天时灰蓝色的大海……”在这里,阴天、灰蓝色和大海,同样都是对悲伤这种情绪的符号化。

       

      如果说符号化是一种心理功能,那么“想象力”则表现为我们是否擅长使用和发挥这种心理功能。就笔者观察来看,想象力丰富的人,往往更容易看到意象,并在看意象的过程中对接到心理的体验与感受。相反,在想象力欠缺的情况下,则较难看到意象,或是出现看不清、看不真切和感受不到情绪、感觉的情况。

       

      与此同时,在咨询中,笔者会发现,心理问题的所在,往往也是想象力的匮乏之地。身心创伤、心理障碍和情结等因素也会造成“符号化”过程中的阻碍。因而,很多时候,在咨询当中,意象对话所做的,恰是对符号化功能的激发。一个人越是弄够调用丰富的想象力来呈现和体验自己的内心,也就越是能促成对心理问题的面对与觉知。

       

      再者,心理的转化功能和改变的发生,也都和想象力丰富与否不无关联。如果我们把心理的转化比作是各条心理能量的通道或是人生的路径的话,想象力则是带领我们去往不同道途的向导。例如,对于一个在死本能中沉溺许久的人来说,放弃似乎是他(她)在面对所有情境和问题时的唯一出路——在其看来,除了死掉,没有别的路可走。同时,就人格、人生的改变来说,也是如此。当改变的可能已经出现,甚至转机就在眼前时,因为“无法想象”能有不一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从而也就眼睁睁地一次次与改写人生的机会失之交臂了。

       

      那么,做梦为什么能锻炼我们的想象力呢?很简单,梦里什么都有可能发生,不是吗?任何难以想象的,无论好坏——那些令人渴望或是为恐怖之不及的,都会——难以自控地来到梦中……

       

       

       

      梦的生动性与心理的转化

       

      在意象对话的心理学中,主张要先“找感觉”。看意象时,要带着感受——去看和体会内心里的意象。而哪怕在没有看意象或看不到意象时,我们自己也会注意或提醒对方“带着感受去表达”以及“留意你在讲述时的情绪和心理(躯体)感受”,也或者“这时候什么都不用做、不用想,就陪着当下的感受和自己待一会儿”……

       

      先找感觉,一方面是因为潜意识的中心是心理感受,想要走进或是和潜意识“对话”,对内心的体验是必由之路。而更为重要的是,至深且真切的感受,乃是心理转化发生的关键所在。所有这一切——命运、人生乃至万事万物,乃是心因着对自身存在的感知所造,是一切符号化内容的源头。也因此,任何转化的发生,命运的改写以及人生中的转机的出现,归根到底要做的,则是打动心灵。

       

      就意象的工作而言,当我们只是把功夫下在了“看”上,而体验深度未到时,便只是徒劳的“空看”。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听到这样的困惑——“明明我已经看清楚(意象)了,创伤、情结、命运脚本、基本心愿我都知道了,为什么现实的改变就是不发生呢?”

       

      当然,“找感觉”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对某些来访者和新手咨询师来说,看似简单的理念实则在具体操作中却并非易事。每每这时,笔者都会建议来访者在咨询的同时留意和记录自己的梦境。关注梦,不仅能够训练对感受的敏锐捕捉和体验能力,甚至对找不到感受的人来说,亦可以唤醒内心的情绪和感受。

       

      因为在梦中,除了异乎寻常的种种经历之外,更不乏至深至真的切身体验。笔者经常会举例说,在现实中,我们没有人能靠自己真的飞起来。但梦到“飞翔”却是常有之事。而且,那种在梦中真的可以飞起来的感觉,竟是如此地真实。更不用说,那些发生在梦里的“追逐”、“坠落”、“穿越”,或是和去世的人重聚,与重要的人分离甚至历经生死攸关时,被唤起的激烈情绪和身体感受——都是如此真实。

       

      这或许在我们看来早已司空见惯的,其中却蕴含着心灵当中关乎想象力的奥秘——我们在梦中所有的经历和体验,恰是在符号化过程中创造并成为了现实人生的种种原始素材。

       

      在此,再多分享一个笔者作为咨询师的从业经验。除了能唤醒情绪、感受,增加人对心理体验、想象力的敏感之外,梦还有一个重要的容器功能。尤其在咨询里,当某些心理内容从潜意识深处浮出水面,甚至当早年的创伤、情结再度示现时,往往夹带着大量的情绪能量以及被压抑已久的欲望、动机和难以驾驭的心理冲动。这时,我们要尤为留意和小心的,恰是来访者当前的现实生活。打个比方说,现实就好像我们手里的一张用来书写与作画的纸张。而当大量无意识内容涌现之时,仅凭“现实”——这一张画纸,很难为如此浓墨重彩的内心体验留出足够的余地。那么,这时被符号化的心理内容,便会以个体和自我难以承受的方式,骤然“闯进”我们的现实,从而对生活、关系以及原本稳定的人格结构带来冲击甚至是颠覆。

       

      实际上,在咨询与治疗当中,类似这种创伤被揭示、无意识激烈涌现或深陷心理冲突的情况难于避免,而这时我们则需要更大的画纸、也或心理容器来承当泄洪任务,涵容此等程度的心理能量,以避免其直接符号化,或者更确切地说直接闯入现实。在此,作为兼具着想象力与深切感受的梦境,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于是,我们可以在这样的阶段到来之时或到来之前,请来访者主动关注近期的梦境,让那些来自深处的无意识能量借梦——这片“安全”的领地来尽情舒展和表达自己。这一时期,来访者可能会做一些情绪激烈、充满心理冲突的梦,但并不会有太多的无意识内容波及到现实。也由此,让我们有机会捕捉到这一时期的情绪能量和诸多心理意象的同时,保全了生活的相对安稳。

       

       

      梦带来的心理“融合”

       

      最后,让我们再回到“做梦”这件事上来。当年在读荣格时,曾被他的一句“有梦就足够了”所深深打动。荣格不仅将梦视作来自灵魂的指引,并且和后来的诸多学者对梦的功能有着同样的看法——即梦是天然的心理转化机制。换句话说,用心去做梦,心理和人格的转化便会自然而然地发生。深圳意象对话

       

      至此,每当笔者向大家分享所谓“做梦”的好处时,都不免会被问及“怎么做梦?”或是“如何与梦来打交道”……不无遗憾地讲,如此发问,便真的与“做梦”无缘了。或者更确切地说,发问的主体——那个自以为醒着的、心灵的主宰——自我,便从此和梦天各一方、人梦殊途了。

       

       

      这是因为,做梦这件事,不归自我管辖,而梦本身更非为自我所属。正如每晚我们躺在床上,等待入眠的过程。在睡着前,自我要慢慢放开对意识的执着,方才能够令无意识以梦的形式得以涌现。

       

      这一过程,恰似那对彼此瞩目着对方的阴阳鱼,当自我逐渐松开对无意识的戒备(所谓的自我防御机制),那意识的阳鱼便能向下沉入无意识的怀抱。相反,无意识的阴鱼也由此浮上水面,来到意识的领域。这同时也正是心理转化的奥秘所在——如同入水的鱼儿和乘风的飞鸟,意识与无意识,外现的生活与内隐的命运相交、相融,合而为一。

       

      催眠大师艾瑞克森曾这样描述说,心理治疗的全部工作,都旨在唤醒无意识心灵中治愈的潜能。而催眠的本质,则是通过暗示令自我放开戒备或是巧妙地将其绕开。我们要知道,无意识本身是安全的,其并不会造就心理问题。相反,意识自我对无意识的担忧才为此带来了心理上的冲突、能量的消耗,乃至诸多心理和行为上的障碍。

       

      这一理念,也同样发生在意象对话的工作当中。一直以来,我们都知道,使用意象来开展内心的探索和治疗工作,能够绕开心理防御机制。与此同时,看意象也或者做意象的过程,也是令自我学习如何放松、放开的过程。当自我不再占据意识的核心,也不再试图将内心中的一切都据为己有或为己所控时,意识与无意识的融合便会在这个个体的生命之内发生。

       

      进而,自我要尝试将自己交托出去——当我们说“请你发挥你的想象力”之时,不是让自我去构想这一切,而是请自我将内心连同自己一并都交给想象力本身。让想象力推动一切的发生就好;当你只身去体验内在的情绪与感受之时,别害怕那涌上心头的感受会将我们吞没,也无需担心自我会在情绪中分崩离析。在体验当中,你只需把自己交给情绪,在感受里顺着流走。深圳心理咨询

       

      当融合发生之时,我们方才觉悟到所有那些对心灵的误解以及错误的理念。“我的情绪”、“我的意象”、“我的子人格”、“我的创伤”、“我的命运”、“我的灵魂”、“我的心愿”乃至“我的心”——哪有什么隶属于自我?相反,同为心象的我们自己,不是一直都在心灵之内吗?当我们不再因着那些——我的价值、我的意义,我是否存在等诸多妄念而作出反应或是极力应对时,也就没有了那些所谓家族的使命、集体的业力,或是来自某个原型的鬼魅一般的纠缠——这个生命便自然而然地松开了本就不存在的所谓命运的枷锁。

       

       

      好,这一次的分享,就到这里打住。如果笔者的文字有幸唤起了你心中的什么,那么在嘎然而止的这个断点上,和你当下的感受,与我们自己待上一会儿吧。

       

      作者:那人  公众号:无梦之梦

      上一篇:魔法师原型(07)“名字”的由来与秘密

      下一篇:意象对话技术操作及理论分享(07):聊聊存在、觉察和转化

      其他专家

      电话 短信  地图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