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画的感悟分享
简介
我与意象画的那些事儿...1.初时不识画记得从能抓住笔开始,我就喜欢乱写乱画,当然得在家长允许的范围之内。听大人说,“某某某学习太差,只好学画画”之类的话以及说话者的神情总会让我将“画画的人”理解为“差生”,理解为被权威批判的对象。更不了解什么是“意象画”,套用大人的话是,“这乱写乱画有什么用!”
2.遇到意象画大约十年前,在朋友家里看到蔡晨瑞老师的书《我画我心》,我第一次了解到“意象画”技术,内心受到较大的触动。书中说“信手涂鸦之作竟然是个宝贝,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我当时的心情,那就是,“这是真的吗?”
“人们可以不谈数理化那些“考试有用的”东西,却堂而皇之地谈论“不当吃不当喝”、难登大雅之堂的“乱写乱画?!”。“我的画画水平太烂也是可以的?!”。而且,“通过这些信手涂鸦之作能看出我怎么了?!”
自此,在心里给自己喜欢“乱写乱画”这个爱好评反了。意象对话和“意象画”技术也在我的心里悄悄种下一颗种子。
3.意象画带给我的领悟我从2020年开始正式学习意象对话和意象画技术,边学习,边成长,意象画技术带给我感动的同时,也带给我领悟。
以体验意象画《自画像》为例:根据引导语,我画出如下自画像:
最初自我描述:我对于自己没有清晰的认识。如果我向某个内在空间看,能看见一只小鹿正在对我怼脸看。这只鹿有点傻,让我想起东北有一种叫做“傻狍子”的动物。我是谁?我很孤独。我好像不属于这个世界。
分析意象画带给我的领悟:
被允许
当这一幅显得幼稚的意象画呈现在大家面前时,根据以往经验,我应该得到的回应包括:忽视(视而不见),讽刺(例如,“画得什么玩意?!”)和打击(例如,“想要画好得1万小时起步,你这还差得远着呢?!”)等等。但我并没有等到这些负面反馈。仅凭这一点,就已让我感受到“被允许”——我画画是被允许的,画画的我是被允许的。”
鉴于我的孤独感,蔡老师邀请组内的伙伴们说一说,在我的画中添加新的动物。
下对下
当有的伙伴想要在画中添加一个人物时,蔡老师坚持要求只能添加动物。我意识到,用添加动物来陪伴画中的鹿,是“下(本能区)对下(本能区)”的方式,而人来陪伴动物,是“上(理智区)对下(本能区)”的方式。前者更有效。
子人格
每当伙伴新添加进来一只动物时,我都觉察,它的到来带给我的感受。体会我与具有某种动物子人格的人的相处模式。当有的伙伴提到的动物是我的动物子人格中没有的,或者是以前没有见到过的,我初时感到陌生,然后是好奇,最后是感动:原来,在我的内心世界里,还有这么多我所不知道的“它们”。(“子人格”是意象对话技术的专有名词。)

规则感与安全感
有一位伙伴说,可以在画中添加一只“朦胧的公鹿”作为背景,因为画中的“小鹿虽然有点傻,但有种有恃无恐的感觉” 。我想到了父亲,我用一生抗争他加诸于我的规则感,却无视正是他的规则感也给到我安全感。(我与父亲的关系)。
镜映
一位伙伴说,想要“添加一只与原来的小鹿一模一样的小鹿,就像照镜子一样”。我说,“再来一只和它一样的小鹿,我感觉更危险”。老师回应,“添加个一模一样的鹿,它才能知道自己处在什么状态。所以,这是增加了危险?还是增加了生存机率?”我意识到对这种“镜映”的陌生感。也许在我婴幼儿期,抑郁的母亲很少给到我镜映。(我与母亲的关系)。
反应模式
当有一位伙伴说,她感受到画中应该有一只白狼时,我感到恐惧。我的第一反应是拒绝画上狼,但自己又很难直接拒绝,我期待带领老师能替我拒绝她的建议。但老师的反馈是,既然有人已经看出画中有狼了,那就是应该把它添在画中。老师反问我,“既然知道狼的存在,那是把它画出来。你想,让鹿能看到狼,这样危险呢?还是不画它,让鹿看不见狼,更危险呢?”
我意识到我以往的蠕虫反应模式:遇到潜在危险(狼)就产生恐惧,立刻应对,具体表现为:六神无主,魂飞魄散(是周烁方老师在《心理发展评估与养育》中讲到的“神散”)——通过自我隔离来逃避(否认,拒绝)——期待他人(老师)来与危险对抗(停留在幻想层面)——如果他人没有按照我的幻想来做,我就生气、抱怨——进入死循环。
故事改写
当所有的伙伴都描述了要在画中添加什么样的动物来陪伴鹿以后,我感到我的内心世界热闹起来。我曾经无数次体验过的“恐惧孤独寂寞冷的小鹿”的故事情节,已被改写为“有众多动物陪伴、保护和支持的神气小鹿”。
神话原型
蔡老师问大家都知道什么与小鹿有关的故事?大家提到了《小鹿斑比》、《九色鹿》和《小红帽》等等。这样我这只“小鹿”的个人故事,就与集体潜意识的“鹿群”有了联结。原来,我属于这样一群鹿。
最后,参考老师和伙伴们的意见,我又把重新画了自画像。在生活中每次勾起我类似的情绪感受时,我都会想起小鹿的故事以及它带给我的领悟。
作者:王海鸿
北京市社会心理师中科院心理所儿童心理学研修生第三期沙屉全程班学员
上过的课程: 意象对话初、中级班核心课程;回归疗法初、中级班;意象寻根工作坊;意象躯体工作坊;两性关系工作坊;心理故事探索与改写工作坊;心理发展评估与养育课;释梦工作坊;客体关系工作坊;女性成长工作坊;意象音声工作坊;财富心理工作坊;理智、情感和本能三个中心;意象画成长小组、中医躯体意象成长小组(连续3年),意象对话释梦成长小组(超过1年)。
其他成长方式:朋辈练习、读书会、小组交流、大量个人成长体验
微信:Whh314159265358979
转自公众号:意象对话
上一篇:心理咨询师对《发财歌》解读和感悟
下一篇:周烁方:调配与创造——意象对话如何使用资源
其他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