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个案概念化”这个词,被某一个人用攻击性的态度说出来,就带来了这么大的影响呢?
背后,实际上是部分意象对话成员的“学术自卑感”。
意象对话的成员,和精神分析等学派的成员相比,出身于“心理学”院系科班的人数比较少。从一个方面来说,这说明意象对话可以对更多的人有益,意象对话有能力可以把“非科班”出身的学员,培养成为和“科班”的人一样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非科班的人,因其弱势地位,比较容易有自卑感。
因此,当一个“科班心理学”的人,用某个专业术语当武器,攻击意象对话成员的水平不高,我们的意象对话成员,内心中的自卑感就会被激起。“人家说的这个词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说明我很差啊”,这就成为了意象对话部分学员的担心。
如果你有自信,那么你也许可以说:“用这个术语来攻击我,也许反而是他自卑感的表现,因为他虽然学了很多术语和理论,但是解决心理问题的实际能力,也许还是我比他高?”
意象对话学派的成员,不懂某个精神分析的术语,这实际上并不是什么问题。就好比武当派的成员,不会打少林罗汉拳——这有问题吗?
意象对话学派的成员不懂个案概念化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精神分析派的成员也不知道“子人格”是什么意思啊,如果你反问一个精神分析派的成员,“你知道什么是子人格吗?”他们会怎么回答?
因此,关键不是“个案概念化”这个词。以后,也许还会有人用另外的一些我们不知道的词来攻击,那时我们怎么回应?我们需要学会所有流派的所有词汇吗?我们需要做心理咨询的“慕容博”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个案概念化情结的背后,是自卑感问题。